成本涨得快,农机手秋耕顾虑多
农机户郑金河驾驶着“约翰迪尔2054”大型拖拉机下地了,他望着一块块没有了秸秆的耕地说:“秸秆没了,我们犁地的作业质量也不能含糊。”
“嘟嘟……”郑金河的手机铃声响了。“喂,金河,5号地啥时候能犁完?”电话另一头的指导员李冲问。“大约需要5个小时!”郑金河继续犁地。
不一会,一辆皮卡车进地了。李冲带着几个技术员下车直奔秸秆地与耕地结合部,拿起尺子开始量。李冲对郑金河说:“深度平均32公分,达标了。要保持这个深度,否则农户不会给你钱的。”
“现在油价降了好几块,耕地费为啥不降?”这是很多种植户的疑问。农机户崔北龙解释说,为了深度把“五体梨”卸掉了“一体”,这意味着成本加大了。再有,用工成本以前一人5000元/月的工资,现在涨到了10000元/月,加之“四体犁”增加的费用,现在收30元/亩,纯利润顶多六七元。
一六一团很多种植户对此解释表示理解,但必须保证耕地质量。崔北龙毫不犹豫地说:“放心,不够深度不给钱!”不过,他近乎恳求地对农户们说,犁完地连春天播种一起给我吧,欠账欠的资金转不动了,年底我还要还贷。
据了解,一六一团今年耕地面积13万亩,为了保证秋耕质量,该团借力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并内部给予30%借款,鼓励职工更新农机具。耕地开始后采取了“连队+种植户+农机户”三方验收措施来保证打好“秋耕仗”。
内蒙古大兴安岭垦区—— “豆贱伤农”还会出现吗?
进入9月,内蒙古大兴安岭垦区迎来了收获时节。尽管经历了春旱加伏旱、低温加秋涝的多重灾害,但由于机械力量的增强和科技投入的加大,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与以往不同的是,农工们在喜迎丰收的同时,阵阵愁绪也涌上心头。大伙儿就怕去年出现的“豆贱伤农”现象再次上演,就怕摸不准市场的脾气而不知道下一步该种啥。
吴宁:“今年粮食卖给谁?能卖多少钱?何时能出手?”
东方红农场的吴宁是种田大户,上千亩耕地里种植了新品种大豆,眼看丰收在望,他想起了去年的伤心事。
“金灿灿的大豆堆积在场院里,整个冬天无人问津。春节过后,生产周期已到,不得不以每市斤1.7元的价格出售。少卖很多钱不说,一冬天的管理看护劳心费神,真是让我闹心!”吴宁无奈地说着。
他担心今年的大豆再次出现同类情况。站在即将摇铃的豆田里,这位有着丰富种田知识和一辈子钻研大豆耕种的老职工,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大兴安岭垦区是大豆的主产区,也是全国优质大豆栽培的黄金区域,我们这里的空气、土壤、温湿度,最适宜生长高油、高蛋白大豆。”
他说,如果长期没有好的销路,这里的大豆将逐步缩小种植面积,甚至被其他作物全部取代,那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优质大豆可是我们民族的品牌啊,这个品牌能关乎粮食市场的发展命运,我盼着国家还能再给政策,支援我们种植优质大豆,无论如何,保护好我们自己的大豆品牌太重要了!
高立明:“今后种啥能挣钱?结构调整路在何方?”
古里农场一队青年职工高立明,想方设法调整结构。今年种植了大面积的玉米,眼看着一望无际的青纱帐,同样让他在收获前夕忧心忡忡。北方玉米产量高,收获下来堆积如山,本地烘干塔不够用,仓储力量不足,玉米很容易发霉变腐。他记得曾有一年,玉米在收获地头就被客户拉走,但这样的事还会不会再次降临呢?一旦积压在手怎么办?
古里农场曾大面积种植芸豆,可最近几年芸豆市场低迷,忽而“白沙克”价高,忽而“奶白花”走俏,真是摸不准市场。每到秋天,人们问的最多的就是:“今年啥贵呀?”答案各不相同。喜悦、迷茫……种植户的心情并不轻松。
谈起市场,高立明摇头说:“那可不是掐指能算出来的,不调结构没有好效益,调整却又找不准路子,这是我们种粮户最头痛的事!”
刘仁刚:“功能性食品是我们打开市场的新目标!”
大兴安岭垦区董事长刘仁刚上任伊始,就不断琢磨如何探索新路突出重围。经过多方考察和潜心思考,他确定了选择生产功能性食品作为垦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刘仁刚说:“药食本同源。农垦无公害绿色优质食品,既能保证安全饮食,又可以保健防病,所以我们要做好文章。”
于是,大兴安岭垦区确定了今后产业发展方向是“调优调特,做好有机农业,生产安全食品。”垦区农业部门人员已经做好精细分工,农业处长郭军负责研究杂粮类,科长秦世宝负责研究玉米,科长司汉涛负责大豆,干事赵兰负责研究绿化防污染。每个人都要在自己负责的品种里研究探索出绿色有机食物种植生产加工方法,必须确保生产食品上到餐桌。刘董事长说:“习总书记要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果垦区每个人做出一件有意义的事,即探索出一种优质食品,那么垦区人民致富的日子不是指日可待吗?”
大兴安岭垦区已经与大型超市考察对接,做超市糯玉米、全麦粉的供应商,同时,垦区旅游业正在兴起,美味的农垦食品必将得到市场的青睐,为种植户们带来更多收益。
莫让丰收成为农民心痛
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差异,当内地的小麦销售与储存已暂告一段落的时候,新疆的小麦眼下正忙着外销。然而,令人担忧的是,麦子虽然丰收了,却因运不出去,还堆放在种植户的场院里;而寻遍周边粮库,不是存满“旧粮”,就是库容有限无法接收新麦,真是愁坏了麦农,甚至成为心病。
除了麦农,养殖户们也有担忧:眼下,牛羊肉价格持续低迷,我们特别担心未来的畜牧业走势。如果行情持续下滑,这牛羊到底是养还是不养?是扩大还是缩小养殖规模,我们心里很没底。
“三秋”大忙时节,既是收获的时候,也是为来年农业生产奠定基础的时候。倾听生产一线的心声,解决农户的现实困难,成为当下各地各有关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千方百计地拿出办法指导和帮扶农牧民渡难关、多挣钱,不要把老问题再拖到下一年。
把目光从西北再转向东北。眼下东北垦区的水稻长势可谓是穗大粒沉,眼看着就要进入开镰收割的节奏了。今年东北水稻的丰产将成定局。然而,这样的成绩却来之不易。从年初到年中,历夏又入秋,东北不少地方遭遇了较为严重的持续旱情,对粮食生产和牲畜安全造成了影响。对此,东北垦区观天象、早绸缪,发挥“小农水”基础性作用,实行科技种田,实施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作战”思路,从而将天气灾害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化解在各种办法之中,将有可能带来的农业损失降到最低。
无论是“三秋”、冬种与“三夏”,农业生产年年都会遇到各种困难,我们要做的就是身体再勤快一些、脑子再灵活一些、扶持政策再给力一些、解决办法再奏效一些,毕竟,办法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