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襄西街售楼处门口有些冷清,里面只坐着一名工作人员,这名李姓工作人员说,目前西街只剩下十几套,“去年我卖了37套房子,一个月平均卖3套。”
她介绍说,农民买房没有按揭贷款,都是一次付清,“一手交钱,一手交房,到时再办房产证”。
商业街内部,则是规划中的多层住宅房和新农村别墅群,这些规划的小区地块上仍种着小麦。远襄西街住房部打出的商业广告称,远襄西街是远襄未来商业的一个转移方向,“立体商业空间,复合商业业态,适合各种投资经营者”。
正是在这一远景的感召下,姬女士在这个街道开起了第一家商店。远远望去,这家商店在两排紧闭的商铺中间有些孤零零的。姬女士说,镇上大部分人都外出打工去了,生意不好做,“一天最多只能卖出300元、400元的东西,有时只有200元。”
2010年,姬女士家的房子拆迁,去年这里的楼建好后,她以24万元的价格买了这套200平方米的房子,“1200元/平方米,这是拆迁后的价格,如果没有拆迁,总价则是28万。”姬女士说,如今,这个开张几个月的商店生意凋零,加上她家还有3个孩子上学,每年学费要两万多元,她表示自己过阵子会关门另谋打算。
该镇的规划目前成形的除了商业街,还有运河社区。
按照运河社区的规划,它将纳入大张旗村、余老家村等6个村的居民,不过目前只盖了3栋楼,售楼处的墙壁上,用“红点”标出了3栋楼的销售情况。
运河社区的一名负责人说,由于担心房子卖不出去,现在是盖一栋楼卖完再说,“一个楼盘要几百万元,卖完主要是为了回笼资金,如果全面兴建,那要几千万元。”
柘城城镇化寄望“产业”
远襄镇镇长李华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现在镇里建社区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问题,小区的整体规划是县里帮设计,但政府没有钱,所以需要引进开发商,让他们来建房。
李华拿出一本由同济大学规划院设计的小区鸟瞰图说:“我们这个小区规划住两万人,涉及周边12个村,计划到2020年完成,但现在只建了小部分,村民的入住率也较低,大规模开发是个长期的过程。”
他认为,农村社区是 “一箭双雕”的工程,由于社区功能设施较齐全,有医院、学校,供水排水等,这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对国家来说,能够节省土地,我们这个小区建成后可为国家节省5000亩土地。”
但眼下,李华不由为小区的后续建设担心,“县里给我们这些人一个月的预算就一万五千块钱。”他说,以前这些钱是不用建社区的财政拨付,但现在要开发需要投入很多精力。
李华说,现在来镇里的开发商主要还是小开发商,他特意问记者:“你有没有大的开发商介绍?”
柘城是个农业大县,目前主要产业是金刚石微粉及制品产业、纺织服装等,财政收入有限。对于新型城镇化,当地推进产业与城镇化相结合的办法,希望有更多企业落户。但效果并不显著,尤其是来到镇上的企业就更少。以岗王镇为例,目前只有一家水厂。社区居民说,水厂工资每个月1000元左右,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外出打工。
当地公开报道称,柘城县政府吸引3000多名返乡农民工选择在家门口的产业集聚区企业就业。但这对于这个拥有100多万人的人口大县而言,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依然是杯水车薪。《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当地采访期间,适逢刚过元宵,城中处处可见背着行囊的外出务工人员,他们出行的方向主要为深圳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