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保护、培育和开发各地名特优新农产品资源,推进农产品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和品牌创建,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12月28日,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正式向社会发布《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包括了粮油、蔬菜、果品、茶叶及其他5大类别的741个产品、1000家生产单位。
据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编发工作是从2013年开始的,每两年发布一次,今年发布的是第二批目录。编发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的目的:一是积极引导各地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二是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管,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是积极引导地方政府重视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引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打造知名农业品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和美誉度,提升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四是积极促进生产与市场的有效衔接,促进优质优价机制的形成和完善,满足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
2015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编发,以有关省部级优质农产品评选结果为依据,以种植和栽培历史为参考,遵循公益服务、自愿申报、真实可信、公开公正和动态管理的原则,不收取任何费用,并接受社会监督。目录编发严格按照《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编发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实施方案,指导地方申报,规范评审程序,严把评审要求,开展网上公示。
此次目录编发有以下特点,一是政府重视,产品来源广泛。此次目录征集得到了各级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生产单位的积极响应。全国28个省(区、市)和4个计划单列市申报了材料,其中入围产品数量较多的省份分别是四川(85个)、山东(68个)、福建(67个)、湖北(51个)、安徽(49个)。二是精心挑选,产品类别齐全。此次发布目录的741个产品、1000家生产单位是从各地上报推荐的2103个产品、2593家生产单位中精心挑选产生的,分别占总申报产品数35.2%和总申报生产单位数38.6%。目录产品中,粮油类产品142个、生产单位184家;蔬菜类产品181个、生产单位214家;果品类产品225个、生产单位303家;茶叶类产品181个、生产单位281家;其他类产品12个、生产单位18家。三是特色显著,知名品牌众多。目录产品大多产自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范围内,皆为各地的优势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种丰富,种类齐全,有较强的知名度,如陕西洛川苹果、山东章丘大葱、安徽六安瓜片等。目录产品的推荐生产单位有江苏荷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福建安溪铁观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是注重质量,强化品牌建设。目录产品中90%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或者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之一,有健全和有效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了质量追溯制度;有一定数量的产品通过地理标志注册、登记、保护;大部分产品曾获得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等荣誉。
据悉,农业部优农中心下一步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要求,结合高产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等重点工作,提高目录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水平;积极探索目录产品电子商务,推动名特优新农产品市场销售;围绕园艺作物标准园“三品”提升行动,开展针对目录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品牌培训;广泛发动社会多方力量,充分借助媒体和农业展会等平台,加大目录产品宣传推介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