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科技 » 农业创富 » 养牛大王一头牛卖出15000高价 致富不忘乡亲们

养牛大王一头牛卖出15000高价 致富不忘乡亲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7-02-22  浏览次数:604
导读:  做个有心人,养牛能致富今年34岁的王伟伟初中毕业就开始做木匠,虽然年纪小,却很有想法,当时很多村民都陆续外出打工,不愿...

  做个有心人,养牛能致富

今年34岁的王伟伟初中毕业就开始做木匠,虽然年纪小,却很有想法,当时很多村民都陆续外出打工,不愿背井离乡的他向家里借了五千块钱办了家庭小作坊,生产销售木器制品,没想到经营状况还不错,经过几年的打拼就有了几十万元的积蓄。过了几年,王伟伟发现木材生意逐渐难做,很多地方正在被钢材取代。2011年起他尝试着去固原市里做小工,抱砖头、活水泥,一天才挣25块钱,辛苦不赚钱不说,还经常挨骂、受委屈。无奈之下,他到回村里学做木匠,还在家搞点小养殖。当时,村里的农户都有养牛的传统,王伟伟就打起了养牛的主意。

2014年,王伟伟拿出自己20多万元积蓄,又东拼西凑了40万元,盖了1000平米的牛棚,养了70头牛。“当年,肉牛市场行情十分看好,我的一头牛卖出了15000元的高价,每头净赚3000元,当年我就赚了20多万。”王伟伟尝到了养牛带来的甜头,挖到了第一桶金,当年,他也获得了政府的支持,扩建了牛棚,并成立了伟伟家庭农场,成了村里的养牛大王。

  勤学好问成养牛行家

在养牛过程中,王伟伟坚持走科学养殖之路,经常探索和学习新方法、新技术。他经常通过村里设立的三农呼叫中心和市县的养殖专家视频对话。经过几年的摸索,王伟伟从门外汉变成了养牛行家。

如今,每天几点给牛放草料,他都有一个时间表;每次防疫,他都用本子记下来;什么时候生产,他都写在母牛繁殖记录登记卡上……王伟伟用牛粪给农作物上肥,喂玉米给牛吃,实现了经济的循环可持续利用。他还误打误撞实现了一个节本增效的亮点,因为觉得每次用玉米给牛做饲料脱粒去芯太麻烦了,就把整个玉米和玉米秸秆都放进饲料机里做成饲料。“有一次专家来看见我的牛长得不错,就问我喂的啥?我说是没去芯的玉米。专家说玉米芯的蛋白含量仅次于玉米粒,我误打误撞还做对了。”王伟伟笑着说。

  致富路上不能抛下乡亲父老

“虽然我们村十年前就成为了南部山区首个‘亿元村’,但还是存在贫富差距过大,收入不均衡的现象,我们还有83户贫困户。”杨郎村村支书曹辉对记者说,王伟伟自己富起来了,但他没有忘记父老乡亲。

2016年8月起,村里的6个建档立卡户把自己用积蓄或者国家贷款买来的牛寄养在王伟伟的家庭农场里。五十多岁杨宝,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儿女都在外面打工,老伴也不在了,她盖牛棚、喂饲料都不方便,就把3头牛放在了王伟伟这里。“放在他这我放心,我们十天半个月来看一次,比我们自己养的好多了!”杨宝告诉记者。村民们寄养在王伟伟这里的牛如果下了小牛,长大后他们既可以让王伟伟帮忙联系卖家,也可以卖给他。“你免费帮忙养,不收他们钱啊?”记者问王伟伟。“他们都是我们村里的人,条件都不好,能帮一把是一把,我咋能收他们钱。牛卖出去以后我就收草料钱,剩下的钱全给他们。”

王伟伟还雇佣了2个村里的兜底户来家庭农场里做全职饲养员。“做全职饲养员一年能赚一万八左右,如今他俩也脱贫了。”王伟伟开心地说。

2016年10月,王伟伟当选了杨郎村的副村支书。“特别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去年我新盖了两栋牛棚,现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养殖规模扩大到500头,让村民们都来入股,帮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谈到新一年的打算,王伟伟认真地说。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