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辛苦钱,一天吃精光
半月谈记者 孙志平 甘泉 刘怀丕
铺张的宴席:“宁穷一年,不穷一天”
半月谈记者在一些乡村采访发现,贫困村在宴席上比排场、比阔气、比新鲜……攀比陋习让农民背负沉重负担。
豫北的一些农村宴席,近年来有两个变化:一是菜越来越多;二是客越来越多。当地一贫困村村支书孙久道向记者介绍,办一桌酒席非常讲究,先上12盘凉菜,然后大家开始喝酒;再上鸡、鱼、肘子、大肉4道主菜,每一道主菜配4个“铃铛”,即4个炒菜;最后是12个蒸碗。这样下来,一桌宴席要44个菜。
“按照现在的行情,还得配每盒20元以上的烟、每瓶100元以上的酒,一桌成本在七八百元。”此外,在客人方面,以前只有亲戚坐席,现在稍微有一点沾亲带故关系、邻居等都要参加,并且参加的人员越多,主人就感到越有面子。
比排场不仅体现在餐桌上,如今各种新花样越来越多。以丧事为例,在豫北,近年来兴起披全身孝布、万元棺材,一场白事要多花近万元。在湖南一些农村,丧事不仅请戏班子、军乐队,有的同时请上两家乐队,形成打擂态势,连唱数日。
而这股铺张浪费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农村地区因各种名目举办的宴席也越来越多,诸如盖房子、买汽车、孩子满月、周岁、考上大学、参军等,都成为办宴席的理由。在鄂中一些贫困地区,刑满释放人员回村竟然也要办酒席。
酒席上的铺张带来的浪费显而易见。“在农村流行酒不喝醉不为喝好,饭菜不剩不为吃饱的习惯。”河南一位专门承办农村宴席的厨师李浩伟告诉记者,农村没有打包的习惯,一桌菜吃下来,吃一半倒一半的现象比较常见。“按每桌浪费百元计算,10桌就是上千元。一个大村每年光餐桌上的浪费都有上百万元。”
“咱是土里刨食的庄稼人,一年辛苦钱,一天吃喝精光,咋个不心疼?”河南周口市沈丘县周营乡谢营村农民谢玉松说,农民也痛恨攀比陋习,但白事不铺张会被戳脊梁骨说不孝顺,红事不攀比觉得没面子。受攀比之苦的是经济条件一般的村民,有的“宁穷一年,不穷一天”,东挪西凑借钱也要摆排场。
沉重的人情:“人情不是债,头顶锅来卖”
农村过年前后的一两个月,基本上家家户户隔三差五赶场子、送人情,有的一天要送三四家人情。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刘成良,老家在鄂中一个贫困县。他返乡调查发现,普通人家每年人情开支在一两万元之间,而家庭经济状况稍好的人家,人情开支都在两万元以上,甚至贫困户、低保家庭的人情开支都达到每年五六千元。
记者采访了解到,农民对人情的看法和抱怨普遍较多。随着人情往来风气加重,收礼名目多、随礼金额高在部分农村地区越演越烈,有来必有回的人情债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农村还形成很多俗语:“人把人皮披上,不赶人情是不行的”“人情不是债,头顶锅来卖”。
在湘北一些农村,大多数家庭为了平衡收支,会隔三五年找一个人情名目办一场酒席。其中以祝寿收礼花样最多,36岁可以办寿宴,逢整五、整十也能办。这就是说36岁能办、40岁能办,45岁能办、50岁还能办,这样一来10多年里仅此一项就可收礼4次,可谓“三年一小贺,五年一大祝,十年一隆庆”。
“最怕的是看病人,病大病小没法说,人家张罗着请桌,听说了就得去随礼,礼钱虽然一般只有50元或100元,但扛不住次数多。”一位村民说,近些年农民收入提高了,但农民的存款和发展方面的支出并没有增多,相反在人情上的开支越来越大。
刘成良表示,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并不高,都要到外地打工赚钱,但这些家庭财富大多转化为人情以及房子等固定资产,并没有进入财富再生产环节。他认为,农民因为攀比而贫困,本质是一种精神上的贫困、文明的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