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万象 » 湖北:城镇化诱惑农民离乡“鬼村”现象初显

湖北:城镇化诱惑农民离乡“鬼村”现象初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3-04-11  来源:证券时报网  浏览次数:808

  尴尬的转型

  李亮(化名)是个农村出生的80后,初中没毕业就去东北打工了,至今已工作15年了,在工地上是一个好手。与岁数相仿的同村青年相比,李亮显得比较成功。2011年,他就在县城买了一套130平方米的房子,今年还准备买一部小汽车,引得同村那些曾读过大学但还在北上广深蜗居的少年玩伴们羡慕不已。

  目前李亮的儿子就在他家附近的幼儿园读中班,李亮的母亲则负责接送。原本李亮的父亲也和他们住在一起,但是前一阵老父亲和物业的人吵了一架负气回乡下了。

  李亮的父亲平素一贯勤俭节约,用李亮自己的话说就是,老父亲一看就是农村人。前期管理处提高了垃圾处理费,导致李亮父亲极度不满,前去和管理处理论,问凭什么提高费用,还说以后的垃圾自己处理,能不能不交这个费用,但最后理论未果。

  让李亮父亲不明白的是,还有公共设备维护费、绿化养护费等,总之一切和物业管理费相关的费用,老爷子都不能理解,觉得不应该承担这笔费用。

  此外,还让李亮父亲不能接受的是,李亮希望儿子从小练就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因此有时候要求他跟儿子交流时别总说太过晦涩的方言,此举再次招致老爷子不满,一气之下回老家独住。

  据李亮介绍,他们小区里类似的情况很普遍,有时连他们这些70后、80后都难以接受各种费用。有些年轻人其实更愿意在县城近郊居住,没有额外的费用且居住条件更好,但是考虑到下一代的教育及人文环境问题,他们还是被迫搬到了县城,他们觉得这一代不如城里人,不能让下一代继续落后于城里人。

  然而摆在李亮面前的问题是,他在县城的房子其实并没有起太大的作用。他和他妻子长年累月都在外省打工,每年只有春节至清明期间才回到家,部分家庭甚至每年在家都不会待一个月。在不考虑投资属性的背景下,李亮等人位于县城的房子实际上只是一个临时的栖息地。

  “我们在县城没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只能去外面打工,赚钱了才能回来,又要还房贷,又要应付各种支出,压力很大。”李亮告诉记者,他们本质上还没有摆脱农民的角色,在外面打工时,他们被人称为农民工,往往是父亲打工买房传给儿子,儿子继续在外打工,除了在比他们更穷的村民面前适当炫耀一下之外,县城里的房子对于他们似乎没有更多的意义。

  不过,刚过而立之年的李亮有着自己的算盘。他认为,在县城买房只是摆脱农民角色的第一步,第二步需要由他儿子来完成。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