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要闻 » 把脉黑龙江:从粮食大省到强省的距离有多远?

把脉黑龙江:从粮食大省到强省的距离有多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3-06-15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2131
(三)以“大流通”为关键,提升现代粮食流通产业

粮食大省“由大转强”,必须着力培育和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随着我国四个现代化的进程,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五大体系”:现代粮食市场体系;现代粮食调控体系;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现代粮食产业化体系;现代粮食行政执法监督保障体系。

首先是注重提升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当前,粮食大省必须采取“五个进一步提升”的重大措施,以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其一,进一步提升粮食市场化水平。即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粮食市场体系和网络,重点在于整合市场资源,提升粮食市场功能;其二,进一步提升国家粮食储备科学化水平。适应国情、粮情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以及抵御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应急需求,我国应在国家粮食储备规模、储备结构、储备科技等方面提高科学化水平;其三,进一步提升现代粮食物流系统水平。通过加快现代粮食物流设施的整合与建设,构建起网络化、信息化和“四散化”(即粮食散装、散卸、散运、散存)的现代粮食物流系统;其四,进一步加强国有粮食企业“市场主渠道”作用。即在坚持发展多渠道、多成分、多形式、少环节的粮食流通新体制和新格局的前提下,把主渠道与多渠道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五,进一步提升农村现代服务体系。当前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良种推广服务,安全储藏服务,精深加工服务,资源开发服务,质量监测服务,冷藏运输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

其次是注重健全完善粮食价格体系。在提升我国粮食市场化水平中,尤其要注重健全和完善粮食价格体系。近几年,我国粮食等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国内外市场价格关系,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与此同时,粮食价格改革“两难”矛盾的问题继续存在:即不提高粮价难以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而大幅度提高粮价又会加重城市低收入群体负担。这些新问题能否尽快妥善解决,直接关系粮食大省粮食产业的兴衰,更关系其“由大转强”。现行的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到了需要调整和健全的关口。

解决上述新问题的钥匙是,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恰当地把“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粮食价格体系,既促使价格杠杆能充分发挥其威力、但又不“脱缰”或受到压抑。其一,继续探索以市场供求变化为主形成粮食价格的机制,逐步做到价格体现价值;其二,科学制定粮食目标价格。当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出现差价时,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提供差价补贴——与粮食挂钩直接补贴给农户;其三,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储备制度。为克服粮食市场出现的新问题,需要探索“定量收储”的新办法——即国家收储足以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粮源;其四,要采取“包容”式粮价思路。即“中度粮价、高度补贴”的策略思路——“提高粮价保持适度,增加补贴加大幅度”。采取这些基本策略,既可兼顾粮食生产者和城市低收入者的利益,又可加大补贴幅度,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四)以“大科技”为支撑,增强粮食的可持续发展力

如今,我国包括粮食大省在内的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日益加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和粮食增产已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用工成本迅速上涨,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粮食发展的空间趋向减小。鉴于此,依靠科技进步已成为粮食主产区粮食持续增长的根本出路。粮食大省必须以现代“大科技”为支撑,主攻单产和改善品质,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抗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力争率先在全国建成现代化大农业,打造国家优质、安全、可靠的“大粮仓”。

首先是粮食大省必须着力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从我国整体农业生态状况出发,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即“三高三低”等资源节约型粮食技术势在必行。要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水、土、肥、种、光、温等要素的利用率,特别是要提高水、土、肥的增产效用。目前,我国灌溉耕地的粮食产量一般是非灌溉耕地的2~4倍。截至2011年11月份,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9.6%,而灌区生产的粮食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5%。鉴于此,粮食主产区发展水利灌溉对于保障稳定增产作用重大。然而,我国水资源十分有限,研发高效节水灌溉等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粮食技术,对于粮食大省节约资源、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是必不可少的战略途径。

其次是粮食大省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粮食大省生产的实践表明,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巨大。据统计,1949年至2011年,我国在粮食播种面积基本持平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增长了4倍,主要是因为粮食单产从68.6千克/亩、提高到344千克/亩,增长了5倍多。这表明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最大。近年来,随着我国品种选育推广水平稳步提升,良种对粮食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0%。这表明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最大。粮食大省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通过政策资金扶植,加强自主创新,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我国粮食生产的优良农作物品种,进一步提高良种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

再次是粮食大省必须加快农业新成果转化应用。针对目前我国农技推广能力不足的实际情况,应建立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让农业创新技术得到快速推广,转化成农业生产力;应加快构建以公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协同互补的多元化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让农业创新技术尽快推广,提高农业技术转化率。这在当前自然灾害频发、重发的背景下,尤其在播种等农作物重要时节,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存在创新队伍不稳定、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投入不足。因此,应在做好科技兴农战略的宣传工作,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探讨并建立鼓励企业出资等多元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的同时,从政策上给予农业科技人才适度倾斜和鼓励,努力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

(五)以“大补偿”为保障,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

现在已形成共识,在粮食大省存在着如下矛盾: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之间存在矛盾;粮食主产区“贡献大”与“财政穷”之间存在矛盾。解开这对矛盾的钥匙在于,把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以“包容”理念对粮食大省实行“大补偿”机制,即多管齐下加大财政扶持和“奖补”。

首先是对粮食大省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势在必行。加强宏观调控和增加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是推进粮食大省“由大转强”的不可或缺的措施。从理论方面考察,粮食是基础性、公益性、生态性产业,但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必须从宏观上进行保护。从国际经验考察,东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对粮食产业都提供了大规模的财政补贴——体现在农业结构政策和社会政策。从实际情况考察,在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粮食生产条件和流通环境处于劣势状态,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长期背离价值,造成粮食主产区和农民种粮吃亏,出现“农业大县、财政弱县、民生穷县”。不改变这种状况,就很难激发主产区和农民生产积极性,也很难保障粮食的可持续安全。国家必须加大公共财政对粮食大省的扶持乃至补偿力度。这是粮食主产区、特别是粮食大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民生改善、“由大转强”的必要步骤。

其次是对粮食大省多管齐下加大公共财政支撑力度。据统计,2012年中央公共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增长到12287亿元,同比增长17.9%。然而,与我国“三农”和粮食产业的薄弱基础和实际需求相比,还必须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必须多管齐下加强支持:

一是继续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战略方针。“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完全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是完全正确的决策。对粮食主产区不仅要继续坚持实施这一方针,而且国家公共财政对粮食产业的扶持,必须加大力度、完善方式、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尤其是要向粮食大省倾斜,以加快其“由大转强”。

二是继续坚持和完善对产粮大县的“奖补”办法。要针对粮食生产结构的变化,健全完善国家粮食“奖补”办法。即取消按面积补贴的办法,国家提供的奖励和补贴要与粮食产量和调往外省的数量直接挂钩,以真正实现其鼓励农民种植粮食的目的,逐步改变“粮食大县、财政穷县”的状况,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加”的最佳目标。

三是建立青年农民粮食产业发展基金。以鼓励、培育和支持一批青年农民,特别是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安家于农村的广阔天地,致力于创业,献身于农业和农村,成为粮食稳定的产业大军。

促进粮食大省“由大转强”,实质就是“做大做强”我国的“天下粮仓”,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大省“由大转强”,就打下了民生安定、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的牢固基础。

(作者系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