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河南省委书记刘宁到洛阳市调研,强调要立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定位,发挥好产业、区位、文化、生态等方面的优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作为洛阳的县域核心之一,新安如何发挥好这“四维”优势,推进城乡融合和乡村全面振兴?
4月2日,河南省新安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扩大)会议暨新安创新发展大讲堂召开。会上,专家以《深耕“片区组团” 探索城乡融合、共富共美“新安实践” 聚力“四高四争先”打造洛阳副中心乡村振兴“新安标杆”》为题,剖析四高四争先下新安“三农”定位和使命,梳理总结片区组团新安模式,并为其未来升级提供针对性建议。
新安争先,关键在哪?
在全国、全省、洛阳副中心“三农”大局中,新安处于怎样的位置?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从全国视角来看,新安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屏障与“文化IP”担当。
新安位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区域,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点。同时,新安也是典型的丘陵山地县,承担着探索丘陵地区乡村振兴模式的重任。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是国家战略,而新安拥有洛阳片区最大的黄河流域生态带,是黄河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安的乡村振兴不能简单复制平原地区的发展模式,而是要走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路径。
同时,新安又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文化资源丰富,需要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文化IP”的作用,推动农文旅融合,让文化变现。
从全省视角来看,新安是“四高四争先”县域实践先锋。
新安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同时又是洛阳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城乡融合、工农互促的天然优势。
从洛阳副中心视角来看,新安具有“后花园”与“增长极”双重角色。
一方面,它是洛阳的“生态后花园”,承载着洛阳都市圈的生态涵养功能,为洛阳提供绿色空间和优质农产品。另一方面,它也是“增长极”,需要通过产业升级,为洛阳都市圈提供农业、文旅和制造业的支撑,实现工农互促、城乡互动。
概言之,新安在全国、全省、洛阳副中心城市的“三农”大局中,承担着特殊的角色,必须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
新安争先,关键在哪?
第一,战略定位——新安是洛阳副中心乡村振兴的“战略支点”。
新安要承担“工农互促、城乡共生”的示范使命,成为洛阳副中心城市乡村振兴的战略支点。
一方面,新安的区位、交通、产业基础,使其具备承接洛阳都市产业溢出的能力,能够构建“农业+制造+文旅”多元融合的乡村振兴格局。另一方面,新安的山水生态资源、农文旅融合优势,又为其提供了差异化发展路径。因此,新安的使命不仅是发展自身,更要为洛阳都市圈,乃至中原城市群的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新安方案”。
第二,方法论选择——破解“新安之问”,片区组团是破解地理制约、实现资源整合的必由之路。
新安地形复杂,典型的“七岭二山一分川”地貌,传统的乡村振兴模式面临碎片化、零散化的问题。那么,一个关键问题是——丘陵碎地如何拼出全域振兴版图?
全国乡村振兴的实践表明,单个村庄的资源有限,单打独斗难以形成产业规模效应。而片区组团发展模式,可以打破行政边界,通过组团化、链条化、集群化发展,形成乡村产业的“集体作战”模式,提升整体竞争力。
这一点,新安已经有了探索,比如“千年樱红”农旅融合片区的打造,正在成为全省片区组团发展的样本。关键是如何放大这种模式,让片区化成为新安全域乡村振兴的主引擎。
第三,目标导向——以“四高四争先”为标尺,聚焦“城乡融合、共富共美”。
新安需要紧扣“城乡融合、共富共美”两大核心命题,既要让农村经济增长,又要确保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只有这样,乡村振兴才能真正“见人见物见生活”。
为什么是新安?
争先城乡融合和乡村全面振兴,新安优势在哪?
第一,产业优势:“特色农业+文旅融合”,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做优特色、做强品牌、做长链条。新安在农业产业方面,已经形成了以樱桃产业为核心,粮油、畜牧等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并且深度融入了文旅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特别是新安樱桃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领先全省,樱桃产业覆盖11个镇、75个行政村,不仅促进了农业增效,还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尤其是在采摘季节,采摘、运输、销售、加工等多个环节带动了上万名农民增收。
同时,新安县“农业+文旅”融合,推动产业链延伸。一方面,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发展樱桃深加工产业,如樱桃酒、樱桃果脯、樱桃饮料等,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减少“靠天吃饭”的风险。另一方面,打造四季旅游模式,依托樱桃花海、生态果园、特色民宿等资源,实现“春赏花、夏采摘、秋品果、冬休闲”的四季文旅模式。
第二,区位优势:洛阳都市圈的“后花园”,城乡互动发展的纽带。
区位决定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新安地处豫西,紧邻洛阳市区,随着洛阳副中心城市的建设,新安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区位优势愈发凸显。
第三,生态优势: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绿色发展潜力巨大。
新安县地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核心区域,具备良好的生态资源,为发展生态农业、绿色文旅提供了良好条件。森林覆盖率达36.5%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具备发展绿色农业、康养旅游的条件。
第四,文化优势:“黄河文化+汉关文化”,打造“文化IP”。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能够提升县域品牌价值,让产业发展更具生命力。新安是黄河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汉函谷关、新安汉关等。近年来,新安积极打造“黄河文化IP”,推动文化旅游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
第五,片区化试点:“千年樱红”农旅融合先导区的示范作用。
新安“千年樱红”农旅融合先导区已入选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试点,为新安探索片区化乡村振兴模式积累了经验。包括通过“农业+文旅+生态”三位一体的模式,形成了一定的示范效应。探索了“片区化统筹规划、资源整合、要素联动”的机制,为新安其他乡村片区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片区组团,新安做好了什么?
乡村振兴要想出实效,就得打破碎片化发展的老路子。新安深知丘陵地区的产业零散、村庄分布分散的问题,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积极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探索片区化发展模式,拿出了“片区统筹、产业联动、城乡融合”的打法,以樱桃产业为抓手,探索出了一条农业主导型的片区化发展路径。
笔者总结,新安实践做好了五点:
第一,以产业为纽带,推动片区化联动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新安围绕“千年樱红”品牌,推进片区化布局,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构建片区联动发展格局。依托新安县樱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千年樱红”农旅融合先导区,带动77个行政村形成樱桃特色产业集群。
优化土地利用,提高产业承载力。通过土地整治、标准化种植,形成“核心区—辐射区—带动区”三级联动格局,推动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在片区内高效流动。
完善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发展冷链物流、深加工、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建设樱桃分拣交易中心、冷链物流中心,引入果干、果酱、果酒等深加工项目,让樱桃从“一季红”变成“全年红”。
第二,推动农旅融合,拓展农村多元业态。
产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光种植还不够,新安在“樱桃+农旅融合”上做文章,拓展农业功能,增强农村吸引力。
打造乡村文旅综合体。以“农业+旅游+康养”为发展方向,推动赏樱采摘、节会集市、研学度假等多种业态融合,让樱桃产业带动休闲农业、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协同发展。
发展精品民宿和乡村度假经济。结合磁涧镇、五头镇的自然资源优势,打造高端民宿集群,开发田园度假产品,提升游客的停留时间和消费水平,实现“赏樱游”向“住下来、慢体验”升级。
推动市场化运营,激活社会资本。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文旅,推动樱桃产业与文旅融合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以基础设施升级,夯实城乡融合基础。
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得跟上,否则再好的产业也很难实现高质量。新安在片区化推进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便捷交通网络。投资1.2亿元实施“四美公路”提升工程,新修产业路和观光路45公里,实现乡村道路“白改黑”92公里,让游客进得来、货物运得出。
完善水、电、网等基础设施。64个村完成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55个村实现天然气入户,全片区5G信号全覆盖,积极探索绿色能源替代项目,打造“智慧农旅”示范区。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按照“和美村”“富美村”“洁美村”分类推进乡村环境整治,优化村庄风貌,完善旅游村停车场、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让乡村既宜居又宜游。
第四,以公共服务共享,推动城乡要素流动。
乡村要让老百姓有获得感,就要强化公共服务支撑,让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提升乡村养老、医疗、教育水平。片区内新建3个镇级养老服务中心、65个农村养老服务站点,引入2家社会养老机构,磁涧卫生院升级为二级医院,标准化村级卫生院全覆盖;教育资源向镇区、中心村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强化乡村就业和人才培训。依托乡里中心,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建设五头樱桃种植、李子沟丹参种植等产业培训基地,让乡村劳动力就地就业,提高收入水平。
第五,以机制创新,确保片区化发展落地见效。
好的理念,关键在执行。新安建立了“1+5”工作推进机制,确保片区化发展各项措施真正落地。
强化责任落实。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县委副书记担任先导片区“片长”,农口分管领导担任“链长”,县直部门包村联户,构建“县—镇—村”三级联动推进体系。
优化资源整合。统筹涉农衔接资金、金融信贷资金、社会资本等五笔资金,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多元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片区推进专班实行“周碰头、月调度、季观摩、半年通报、年度总评”考核体系,对推进效果突出的镇和单位进行表彰激励,确保片区化发展稳步推进。
总之,新安的片区化发展探索,既盘活了资源,又壮大了产业,更让乡村振兴有了长久的支撑。新安的实践证明,“千万工程”不仅适用于东部发达地区,也同样适用于中西部丘陵县域。关键在于,如何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将环境整治、产业发展、治理创新有机结合,走出一条符合县域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作者:乡村振兴传播大使、中原农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