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科技 » 农业创富 » 融入乡村社会是返乡创业的必修课

融入乡村社会是返乡创业的必修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9-11-15  浏览次数:168
导读:湖南一位90后创业者在长沙从事水产养殖,已经小有成就。前年,他与老家邵阳市洞口县一个养殖户开始合作养殖基围虾,没想到他们的...

湖南一位90后创业者在长沙从事水产养殖,已经小有成就。前年,他与老家邵阳市洞口县一个养殖户开始合作养殖基围虾,没想到他们的虾塘在两年内遭到村民哄抢上十次,已损失几十万元。甚至有村干部家属参与其中,虾塘工作人员劝阻时,还与村民发生了冲突。


被乡亲“欺负”、物资遭哄抢,是很多返乡创业者共有的经历。这些烦心事,其实都与当事人没能融合当地社会有关。返乡创业的“乡”,不仅是自然资源禀赋和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乡村,更是乡村社会的具体人和社会关系。处理不好这些,将给返乡创业带来额外成本。


哄抢财物,理应受到依法严惩。不过,单单靠严惩多半也难以保障“外人”在当地立足。其实,返乡创业能否被乡村社会接纳,关键在于能否把村民变成“自己人”。如果村民意识到创业项目和自己或亲戚朋友利益相关,哄抢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在乡村社会发展出类似“自己人”的社会关系,其实并不难。毕竟,村民并非全都是爱占小便宜者。记者在山东某县采访时,一位返乡种茶的青年说,最初总有周边的村民来偷采茶叶,后来他才弄清楚,是因为自己承包了土地却不请当地人来茶园务工,有村民觉得他“不讲规矩”,想通过偷采茶叶教训这个“外人”。后来,他雇了一批当地人务工,还请在该村有威望的熟人代为管理茶园,偷采问题迎刃而解。


要解决类似的矛盾,也可以从政府部门的精准扶贫项目中找经验。不难发现,那些成功的精准扶贫项目,在执行时大多都会依靠当地人,同时建立起各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普通村民和致富带头人都能参与其中并得到实惠,自然不会从项目中“薅羊毛”、搞破坏。


从媒体报道看,与乡村社会沟通不畅的问题,经常发生在下乡的外来项目上。原因无他,这些“外人”对乡村社会更陌生。而那位返乡创业的90后,并非“外人”,本该更熟悉乡村中的社会关系,却也“翻了船”,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从乡村走出来的年轻人,正在对乡村越来越陌生。


近年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中央和各地都出台了鼓励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政策。返乡创业成为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等方面的重要抓手。能否融入乡村社会,已成为返乡创业项目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对于那些对乡村社会仍比较陌生的创业者来说,学会如何与乡村社会打交道,是必须补的一课。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