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科技 » 农业创富 » 贫困户变身“新牛倌”:从做“牛保姆”到想办“牛银行”

贫困户变身“新牛倌”:从做“牛保姆”到想办“牛银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9-11-15  浏览次数:177
导读:当老实巴交的贫困户王甲波说出他要办一家“牛银行”的想法时,贾沟村“第一书记”卫泽阳着实吃了一惊。贾沟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

当老实巴交的贫困户王甲波说出他要办一家“牛银行”的想法时,贾沟村“第一书记”卫泽阳着实吃了一惊。


贾沟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罗岭乡,距县城30多公里,曾是全县闻名的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以来,贾沟村5年内“翻身”成了“脱贫攻坚样板村”,吸引外出打工的农民纷纷返乡发展。


今年39岁的王甲波就是返乡农民之一。2014年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王甲波,在外打工十几年,到头来还是摆脱不了“贫”。“后来一看,家乡变化太大了。”王甲波说,因为年龄增大,自己对高空作业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就动了返乡养牛的心思。


当时,全县正在推广“金牛”项目,通过养牛进行扶贫。2017年,决定“彻底不出去了”的王甲波用所有的储蓄和贷款,一口气买了十头牛,变身“牛倌”,建起了一个小型繁育肉牛养殖场。


一开始,王甲波就想当不一样“新牛倌”。第一年吃透养牛技术后,他就变出了各种“花样”。他先是发现“金牛”项目启动后,饲料供不应求。2018年,没有资金的他租下一台打草机,率先在当地收储秸秆,“一吨140元,一亩地能增收200元,还不污染环境。”


同年,他还发现,尽管“金牛”项目很好,“一头牛一年能增收万把元”,但养牛费功夫,特别是对于“烟叶种植大县”洛宁县而言,农忙时候,一些养牛户顾不上养;而农闲时候,一些养牛户又想出去打短工,养牛与打工不能兼得,反而成了许多贫困户的烦恼。


“把牛存到我的养牛场,收益分成,我给你们养。”一拍即合,王甲波兼职开展“存牛”业务,干起了“牛保姆”。为了打消大伙儿的顾虑,他为每头牛都买了保险。“存牛”第一年,3个“客户”就“存了”6头牛。不久前,王甲波的一位客户拿到了第一年的“收成”,“卖了两头牛,挣了好几千元,还不耽误打工。”


自从开始养牛,王甲波不仅脱了贫,还当上了“脱贫标兵”。今年,他又发现一个新“问题”:一些外出打短工的贫困户,没活儿的时候,想回家养牛却缺少资金。


“我想把牛‘贷'给他们。”王甲波找到“第一书记”卫泽阳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驻村近5年的卫泽阳是洛宁县供电公司副总工程师,在村民眼里“见多识广”。王甲波开展“存牛”业务时,许多人不理解,最后卫泽阳到县、乡咨询政策后,给王甲波吃了“定心丸”。


这次王甲波又找到了卫泽阳。“我今年自己买了一台打草机,牛的数量翻了倍,饲料收储量也加大了,正好缺人手;我把牛‘贷'给没资金的贫困户,给他们分成,帮他们增收。”


“农忙‘存牛',农闲‘贷牛',你这是要办一家‘牛银行'呀。”对于王甲波的想法,卫泽阳既吃惊又欣喜,连说几遍“不得了”,“以前穷,穷在农民致富没思路,现在返乡能人多,致富办法也越来越多。”


“我这就找去咨询政策,听听专家意见,也让他们帮忙出出主意。”和王甲波聊完细节,卫泽阳钻进小汽车直奔乡里,“脱贫和振兴最终要靠群众内生动力,要鼓励他们发展的信心。”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