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与土地
最初,对邢利斌和马建明来说,村民们突如其来的盛情和请求,让他们多少有些不知所措。不过,他们很快从政府的惠农政策中,找到了方向。
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预示着土地制度改革将“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多种方式流转,同时“允许”农村建设用地上市流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土地使用权,进而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或许正是槐树沟的脱贫之道。
于是,在邢利斌和马建明的规划下,槐树沟、南沟和下午林三个行政村259户农民以14844亩土地经营权入股,自发组成槐树沟合作社,注册资金1030万元。合作社通过折价将土地资本化占股40%,联盛集团出资1.5亿元占股60%,双方合资成立联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由马建明出任董事长。
为了让村民们立马响应,公司章程规定,在公司未见效益之前,每年给予每个村民2000元加两袋白面的土地分红,产生效益后则按股份分红。这样的收入水平已经较之前翻了不止一倍,而且在当地完全能够解决温饱。
“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现在不论大人小孩,每人都有2000元。”实实在在的利益,让村民们无一例外地把土地交给了合作社。
地集中起来了,种什么才能赚钱?
槐树沟坡高地瘦,种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算上种子、肥料和人工等成本,多半不赚反赔。经过反复论证,马建明最终敲定将山坡开垦出来,大面积种植适合黄土高坡气候的核桃树。
槐树沟热火朝天的开工场景,让附近10多个村子眼红不已。不断有村委主任找到马建明,要求跟槐树沟一样,组成合作社加入联盛农业。这正好与农科院专家“由于槐树沟一带地貌特殊,要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农业园区,面积规模还太小”的考察建议不谋而合。
2010年春,联盛农业形成了留誉镇18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流转土地41447亩、流转区域面积154平方公里的巨大规模。
山村巨变
2 0 1 0 年马建明三番五次地到太原、北京,甚至请来农业产业专家,到留誉镇进行实地考察和规划。一个“10年投资100个亿,涵盖四大产业体系”的宏大战略规划渐渐成型。
首先是以特色经济林栽植为主的生态产业体系。即在山坡上机修整地8万亩,人工梯田、条带5万亩,配套山间道路300公里,同时栽植8万亩核桃树、5万亩钙果林和4万亩樟子松、白皮松等生态树,并利用山西大水网引黄河水1000万立方米,建设可浇灌13万亩农田的提灌工程。
其次是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循环产业体系。即以经济林产业支撑5万吨核桃、2万吨钙果和1万吨白酒的深加工产业;又以油渣、果渣和秸秆合成饲料,支撑3000头肉牛、20万头生猪和1000万只鸡的养殖产业;再以动物粪便为原料,兴建日产6000立方米的沼气项目;最后以沼渣、沼液和风化煤为原料兴建年产10万吨的生物有机肥厂,反哺种植产业形成产业循环。
再次是以特色宜居名镇开发为主的旅游产业体系。即把全镇52个自然村搬迁到一起,规划建设5000套农民新居,配套建设学校、卫生院、办公楼和体育场等20万平方米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建设18个特色农场、52个特色植物园和300处农家小院,打造庙宇文化景观、黄土地质公园等旅游项目。
最后是以现代物流业为主的服务产业体系。即利用中南铁路惠家坪货运站,建设仓储物流中心,配套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信息控制中心,形成支撑园区农用物贸输入和农副产品输出的绿色通道。
依托联盛集团的强大后盾,这个体量巨大的战略规划,在实施第一年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1年,联盛农业砸下 1 5 个亿,完成机修整地 3万亩,栽植生态林2万亩、核桃林2万亩,建成园区公路100多公里,还完成了新镇建设一期工程2000套住宅的大楼主体,和万吨酒厂的三通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