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元一公斤的小米,120元一公斤的大米,几百元一盒的杂粮……在“黄袍加身”之后,价钱却“变土为洋”。那么,这些盛装之下的产品究竟是物有所值,还是虚有其表?
锦盒、木盒、镀金盒,金黄色的绸缎、金色的锡箔纸……曾经在月饼、茶叶、烟酒等节日礼品或高档商品中频繁出现的包装,如今竟然出现在大米上。
通过阿里巴巴网站,记者查询到不少“粮食公司”,这些公司所供应的大米、杂粮均包装精美且价格不菲。在上海丰晟米业有限公司的网店页面上,一款“五常市委特供有机稻花香米”的纸板包装盒内,有9个细长的红色小纸盒独立包装,每一个红色小盒里才是真空包装的大米;还有一款“金装至尊”礼盒,红色包装盒内有10个独立的金色小包装。在另一家河北伊逊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销售网页上,记者见到一款“御封大米”,木质的精美礼盒里是在黄色绸缎包裹下的两个圆柱形金属罐和两个正方体的纸盒子,里面分别装的是大米和荞麦……
记者随后联系到其中的一家名为“双城金土地农产品有限公司”的黑龙江企业,所销售的“老五屯牌贵宾特供小米礼盒”,净含量只有5千克,售价却是214元。该公司业务经理在接受记者咨询时表示,这种小米之所以造价不菲,是因为其产自松花江畔小米之乡正白旗五屯绿色有机食品基地,营养丰富,绿色无公害。
过度包装=环境污染
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3)》称,政府部门、环保专家、普通公众,甚至是包装行业本身都认为商品包装普遍存在“过度”的现象。由于商品包装使用量大,且多属一次性消费品、寿命周期短,因此它所消耗的资源和导致的废弃物排放量也很大。据统计,目前我国包装废弃物体积占固体废弃物一半,每年废弃价值高达4000亿元。我国每年包装产量达3000多万吨,而总体回收率却不到30%,如果减少过度包装可大大减少环境污染。
“很明显,现在不少天价粮食,包括以前媒体调查发现的礼品、高档商品甚至图书,都已经过度包装了。”沈阳市消费者协会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商家热衷于搞过度包装,就是用超出功能需要的材料用量和包装层数,来夸大产品的体积、价值和‘容貌’,诱使消费者买椟还珠。”该相关人士称,许多国家的法规把过度包装定性为欺诈:如果进口商品的包装相对于内装商品的体积过大,或是包装图案的设计跟内容不一致,则会被视为有欺诈倾向。“比如一些盒装营养品,明明只有4个小盒营养品,偏要将它分装成2包,再用塑料袋、小纸盒、泡沫塑料填空,然后外面套上一个印制精美的大包装盒。商品体积还不到包装物的1/100,出口肯定被限。”
学者:需要通过引导转变认识
辽宁华君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高阳认为,对于过度包装的相关问题,我国制定了相关标准进行约束。比如《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对食品和化妆品,规定了一项明确的强制性指标——包装空隙率,也就是商品销售包装内不必要空间的体积占包装总体积的比例。并且《包装与包装废弃物》标准中明确了包装的基本功能:抵抗震动、压缩、潮湿、光照、氧化、微生物、危险性物质、有害气体等影响因素,来保护产品不受损害和消耗。这些标准正是为了与欧美等国家在环境保护问题上达成一致。
资料显示,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基于包装及其废弃物的环境危害,呼吁各国采用“绿色包装”。绿色包装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易降解、可再生和重复利用的一种环保型包装。发达国家以保证产品质量为由,制定一些技术性“铁门槛”作为限制产品进口的最佳手段,即技术性贸易壁垒(TBT)。我国每年有20%的企业会因为包装问题而影响到出口业绩。“包装减量”是绿色包装的第一条原则,即在满足包装各项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这就能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包装废弃物的数量。
而辽宁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思宁则认为,我国环境保护的决心很大,但是我国走亲访友送礼品已经从原来的重实惠走向了现在的重外观,重奢侈。这种思想需要政府引导,群众认识,才能一点点走向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