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联合山西省薯类产业技术体系,在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召开早熟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暨薯粮(菜)一年两作产业发展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旨在进一步推动早熟新品种和一年多作栽培技术示范应用,助力“向技再要半吨粮”山西农业新模式。
田间收获现场。
在南武乡东庄村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与会人员现场进行了“中薯早35”“克鲁巴(俗称实验一)”等品种收获评价。结果显示,中薯早35平均产量4163.43公斤/亩,商品薯率92.00%,较对照克鲁巴增产28.91%、商品薯率提高7.26个百分点。与会专家认为,在同等条件下“中薯早35”较当地主栽国外引进品种克鲁巴具有生长势强、高产、商品率高、食味好等突出优势。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所长翟研宁介绍了蔬菜花卉所马铃薯团队“中薯早35”“中薯早39”等最新品种选育成果。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徐建飞作了题为“我国马铃薯种业发展和早熟马铃薯新品种推介”的学术报告,并表示国家体系将进一步与地方体系协作推动区域特色马铃薯产业发展。与会专家分别从马铃薯全程机械化、土传病害防控、数智赋能、价格波动分析和文水马铃薯种植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和交流。山西省薯类产业技术体系白小东研究员和岗位专家尹美强教授表示,“中薯早35”在山西文水的示范成功,对于丰富当地早熟马铃薯品种结构、衔接粮-粮多作模式、助力山西粮食产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中薯早35单株结薯情况。
本次会议由山西省薯类产业技术体系和马铃薯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办,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协办,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大同试验站、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文水县农业农村局、文水田园薯业专业合作社承办。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山西农业大学、文水县相关领导和来自全国的马铃薯专家和当地企业、种植大户代表共60余人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