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要闻 » 有机农场账本:巨额补贴模式能维持多久

有机农场账本:巨额补贴模式能维持多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3-08-29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浏览次数:522

千万补贴诱惑和研究困境

虽然多利农庄声称有机蔬菜的种植盈利率并不比传统种植高,但根据上海市农委、经信委、质监局、科委等部门的相关政策,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企业可以获得丰富的补贴。

比如参照上海市农委《关于推进本市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扶持政策意见》,其中便有特色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的补贴,而向上海市科委则可申请特色农业园生产和物流关键支撑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的补贴等等。

据江洪透露,以规模化为优势的多利农庄,国家给的农业补贴可占总投入的20%~30%。也就是说,稍具规模的有机农业企业每年获得的补贴总额可达几千万元。

对于拥有诸多原创技术的开太鱼公司而言,可谓是“样样都能拿补贴”。“有机大棚补贴,有机蔬菜补贴,碳货币补贴,节能光伏补贴,生物农药补贴,青少年科普教育补贴……”何文辉流畅地列出,并估算出每年超过8项的补贴总额可占总产值的8%~10%,占总利润的20%,

巨额的补贴背景下,江洪提出,有机农业的重大投入还有人力成本,如何保证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不被挖走是多利农庄面临的难题之一。

张同贵表示,不仅仅是技术人才,生产工人也很不好找,而且成本不低。“按照劳动单价10元/小时计算,每个工人每月能领到的工资约2000~3000元,再算上需要缴纳的各种社保、保险以及解决吃住的成本,我们企业要给每个工人承担4000~5000元的费用。”

对于拥有100多名种植工人的多利农庄而言,每个月仅此类人力支出就达40万元以上,加上管理和技术人员等总人力成本投入可占总成本投入的30%左右。

而在何文辉的蓝图中,有机农业的最大难点也莫过于农业研究和种植人才的缺乏。

何文辉的企业每年投入研发的资金在300万元以上,有机蔬菜有7~8个研发人员,而有机鱼类则有30个研发人员。但在需要51个人管理的150个大棚中,目前只有6~7个人,缺口很大。

另外,在研发的难题中,如何保证肥份的足量,准确监测植物吸收肥料、准时添加肥料,抗台风等自然灾害,以及研制抗癌等具有特殊功效的蔬菜,也是何文辉认为需要深入研究和攻克的难题。

尽管有机农业的企业也在积极地研发技术,但在全国人大代表赵亚夫看来,“市面上大多数发展有机农业的企业都以营利为目的,考虑修复生态环境的少之又少”。这个曾经留学日本、回国后在江苏镇江市农科所工作、72岁高龄仍然坚持在农田一线推广有机农业的研究员,始终担忧着国内有机农业的未来。

根据赵亚夫回复给本报记者的邮件,他认为“有机农业”的实质就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农业”,这与我国数千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传统农耕文明是一致的。而在“修复受破坏的农业生态系统,建设现代有机农业生态系统”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并且做到让“各项有机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友好”,“利用本地可再生资源实现循环利用”。

因此,赵亚夫提出:“有机农业提倡绿化造林,提倡农牧结合,林下种草放牧,提倡多种作物间套轮作,不用化学农药,强调多施有机质堆肥,种绿肥,保护鸟类,善待家养及野生动物,尽可能创造良好环境条件,保护、恢复生物多样性。”

在何文辉的有机王国里,除了种植特色的蔬菜水果之外,还有用清水养殖的鱼虾以及少量家禽的饲养。而在多利农庄的现有模式和规划中,不断扩大蔬菜种植的规模、加强物流运输的效率、缩短销售链条、拓展农业旅游业等乃未来企业发力的重点,并无有关农牧结合或完善生态系统的设想。

百万认证费和监管难题

一年更新一次的认证,对每一单元的土壤和每一种植品种的认证,听起来详细具体的认证费用也成为了企业一项不可小视的投入。

张同贵告诉本报记者,多利农庄每年要接受上百次的检查,花费的认证费约200万元,其中80%的认证工作由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完成,而20%由北京五岳华夏有机认证中心进行。

在何文辉看来,只要技术能够完善,并严格遵循生态的种植方式,做真正的有机食品并不用纠结于标准,“我们对应的监管部门实际使用的认证标准还不太完善,甚至有的标准要求太低了。国内目前并没有通过认证就能真正达标的有机食品”。

以土壤为例,根据国家标准,有机生产的土壤环境质量只要达到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即可,而灌溉用水标准,则适用于全国以地表水、地下水和处理后的城市污水及城市污水水质相近的工业废水作水源的农田灌溉用水。

而据国家认监委官网数据,目前全国有机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有5000多个,有机生产面积已经达到200多万公顷。

自2004年以来,国家认监委已组织地方认证监管部门累计检查有机认证机构67家次、有机获证企业1350家次、抽查有机获证产品1622批次。近年有机产品监督抽检合格率均在95%以上。

相比于国家标准,何文辉更希望推动企业内部品牌标准,“让市场自己来形成标准”。

已经拥有1万左右常年会员的多利农庄目前尝试在家乐福超市公开售卖有机农产品。江洪表示,多利农庄在有机蔬菜生产、物流、仓储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已经过相关部门的认证,即将发布成为地方标准。

为了打击随意打出有机产品的招牌以及有机产品认证的乱象,国家认监委于去年3月发布了新版《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而整个认证和监测过程也越来越严格。

尽管如此,上海农业方面的一名专家告诉本报记者,对于企业售出超量的有机产品并不能很好地监测。

“比如说认定了30亩的土地用来种番茄,就要对最后的产量进行预估,并且让预估的产量成为最终售卖数量的标准。”上述专家坦言,但目前对产量和销量是否统一监管还缺乏有效的手段。

上述认证机构的工作人员则表示:“有机农产品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测出来的。”对上市的所有蔬菜进行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常规检测只是辅助的手段,并不能通过产品的检测来判断是否有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