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是重庆的基本市情,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重要任务。2月11日上午,重庆市政府“推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发布会上,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米本家介绍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发展目标与计划。
过去一年,重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殷殷嘱托,抓城乡促融合提品质,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联动推进小县大城、强镇带村、强村富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力实施“四千行动”,即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不断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优化空间布局中释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2024年,粮食产量实现16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上一年增长6.7%,主城都市区与山区库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进一步缩小,比例降至1.7: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也达到了2.24:1。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重庆市委“新春第一会”对“六区一高地”建设做出重要部署。重庆顺势而为,定下到2025年底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23:1的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重庆将重点推进“三个加快”,实现“三个新突破”。
在加快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方面,重庆力求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上实现新突破。重庆中心城区将实施产业引领、创新策源、开放带动、服务示范、中心城区赋能“五大行动”,预计中心城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到42%,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在区县城发展上,支持万州、永川打造城市副中心,提升黔江城市集聚力和区域服务能力,助力15个潜力地区区县提升城镇化水平,让中心城区以外区县城镇化率达到63%,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在家门口融入城市生活。同时,总结推广“小县大城”“强镇带村”试点经验,建设中心镇,培育以文化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为特色的产业强镇,增强小城镇服务“三农”的功能。
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重庆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通过迭代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和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培优“巴味渝珍”“三峡柑橘”等区域公用品牌,大力推进农业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探索“产业大脑+未来农场”新模式,做大做强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计划实现规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6%,打造农文旅融合精品,让乡村产业活力满满。在乡村建设上,稳步推进农村水电路气讯“五网”建设,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统筹城乡教共体、县域医共体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提升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至45%,持续保持西部领先。同时,迭代党建统领“141”基层智治体系,推广“三事分办”“积分制”“清单制”等有效治理方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重庆还将加快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健全城乡融合带动乡村振兴发展机制。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健全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吸引约20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非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迭代实施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数字化转化,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目标是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万元。开展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创新宅基地“三权分置”模式,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实施“四进三回”行动,让规划、科技、经营、资金走进乡村,吸引能人、青年、务工人员回到乡村,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加大乡村发展投入保障力度。
发布会上,米本家热情邀请各界人士走进重庆,漫步在热闹的城市街道,感受国际化山水都市的独特魅力;行走在生机勃勃的乡村田野,体会现代化巴渝和美乡村的别样韵律,共同见证重庆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