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9月28日本报刊发《阜平县栗树漕板栗积压愁坏村民》报道之后,这个太行深处的村子就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客人,报道公布的省科工局驻村工作组电话也响个不停。一度闲下来的村庄骤然热闹起来。
一问
媒体一吆喝,板栗才畅销?
“15吨板栗,几天就销出去了。”10月8日,省科工局副局长陈树志高兴地谈起来。
据他介绍,长假期间,栗树漕大概接纳了几十拨自家游客,每人购买了几十斤到几百斤不等的板栗。有三个人还“按图索骥”,专门跑到报道提及的村民王志勇的小院里吃了一餐农家饭。“三个人给了20块钱,不多,图个新鲜。”
采购大户是来自衡水的一个经销商,一次采购了8吨板栗,有了这一笔买卖,大家的心里都托了底,不再发愁了。“报道的后续效应还在延续。”陈树志介绍,前两天还有杭州的一家板栗连锁经销组织打电话咨询,有意向签订长期购销协议。“这两天,我们正帮着村里与那边谈,如果这个协议签了下来,今后我们村的板栗产业发展就更顺畅了。”
另外,石家庄一家专门做空调设备的企业也与栗树漕联系,准备在当地投资建设一个冷库,村民可以自愿或租,或者将板栗卖给他们。有了冷库,就可以保鲜,并错开集中上市的时间了。
看得出来,驻村干部的兴奋难以遏止。
今年媒体张罗着把板栗卖出去了,明年呢?对于记者的这一问题,陈树志他们并不意外。他认为,这一次媒体报道产生的效应不仅仅是当年板栗的销售,同时,也将信息发布了出去,建立起一定的销售渠道,与很多经销大户都有了联系,可以说,“栗树漕板栗的名声初步传了出去,很多人、很多企业都知道了,这就是好事。”
紧接着,驻村工作组正谋划尽快把村里已经成立起来的四个专业合作社运转起来。“以前只是成立了,并没有实质的运行,现在看来,必须要让专业合作社发挥作用,去找市场。”陈树志表示,村里目前的这些合作社,都是村民自愿组成的,工作组只是引导。下一步,就应该运用市场的手段,真正让合作社在市场中逐步硬朗起来,强壮起来,起到带动零散农民发展的作用。
任何外力都只是帮助,只有农民自己组织起来,行动起来,才有可能逐步对接市场,在市场的价格波动中逐步适应市场,并得以增收。“不管怎么说,凡事都得一步一步来,今年的板栗销出去了,农民的信心就更强了,明年、后年的产业发展也就有了基础。”陈树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