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一直是袁隆平的心愿。为实现这个目标,他曾提出“杂交水稻外交”的建议。
10月9日,在接受国内多家媒体采访时,袁隆平回应了《中国科学报》记者有关杂交水稻与国际化的提问。
“我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关于第二个梦),全世界有22亿亩水稻田,杂交稻在中国有2亿多亩,但全世界加起来不到3亿亩。”袁隆平字斟句酌地说。
据袁隆平介绍,目前,全球水稻平均亩产量不到300公斤。日本的水稻种植面积在2600万亩到2700万亩之间,平均每亩产量约为450公斤。我国的杂交稻总面积是日本水稻面积的10倍,平均亩产在500公斤左右。目前,超级杂交稻的平均亩产已达到600公斤,面积约有2000多万亩。前不久,第四期超级稻的攻关结果已经出来,百亩连片亩产已达到988.1公斤,距离1000公斤的目标已越来越近。
“如果杂交水稻真正走出国门,全世界的水稻田有一半种上杂交稻,也就是11亿多亩,那么平均每亩可增产150公斤左右的粮食。”袁隆平说。
谈笑风生之间,袁隆平豪情满怀。但1亿亩与11亿亩的差距,显然不是短时间内能抹平的。相较杂交水稻在国内的成功,国外的杂交水稻推广依然还须努力。
在中国的杂交水稻对外输出的同时,国际种业巨头也相继瞄准了这一市场。他们试图用自己研发的种子来取代中国杂交稻在世界上的位置。
公开资料显示,除中国外,印度、越南、菲律宾、美国、日本、埃及等很多国家,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国际组织以及拜耳、杜邦先锋、孟山都等不少国际大型种业跨国公司,都已开展了多年的杂交水稻育种和应用研究。目前,已有一些杂交水稻品种通过当地国家的各级试验,已经或正在进入商业化应用。
据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从育种材料类型上看,不管是三系杂交水稻,还是两系杂交水稻,这些国际组织与公司都已拥有其基础遗传资源,并已初步育成了一些符合当地生产需求的两系和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及其亲本。“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来说,只要假以时日(可能是短短几年),完全有可能开发出适合各地应用的优良杂交水稻组合。”
外在的竞争在加剧,而在中国的杂交水稻进军国际的道路上,由于对国际知识产权的忽视,中国企业开始遭遇一些自己种下的苦果。
王丰就曾表示,国内把大量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卖到国外,又没有申请当地国的基因保护,当地国的单位、企业或个人就有可能把这些新品种稍加改良后以自己的名义保护起来,成为他们的知识产权,导致“种中国稻侵外国权”的问题。
如此看来,中国杂交水稻种子的国际化道路委实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