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域面积1825平方公里,农村面积1780平方公里;总人口92万余人,农业人口53万人……将这些数据归结成“三最”,可以形象地概括重庆市巴南区的基本区情:重庆主城九区中农村面积最大、“三农”问题最复杂、城乡二元结构最突出。
巴南区情跟重庆市情何其相似。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破解“三农”问题,难度可想而知。但在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宏大时代背景下,巴南区在重庆各区县当中率先实施城乡一体发展,并探索出以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农村社区化“三化”推进城乡一体,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路径。
巴南区的“三化”路径,跟城乡一体有着怎样的逻辑联系?
农业产业化:一个向城的发展战略
封洪均正在谋划将自己的“产业”做大。
仅仅在今年夏季,这个巴南区鱼洞街道仙池村的农家汉子,靠着10多亩香桃林收入近6万元。比起早些年种植传统农作物,这样的收益令他非常满意。但他又给自己定下了更大的发展目标——依托香桃林的“市场缘”,办一个农家乐,形成吃、住、玩一条龙的“家庭产业”。
同村有类似打算的村民不在少数。他们敢于盘大盘强的底气在于,近几年来,仙池村已成为总面积3000多亩,品种涉及香桃、葡萄、樱桃等诸多品种的全市知名水果基地,每逢周末便车水马龙,采摘者众。
封洪均家也种有樱桃和葡萄,年总收入逾10万元。“比城里人并不差吧?”封洪均呵呵一笑。
“城乡一体,首先是缩小收入差距,但必须依托强大的产业能量。”巴南区委书记李建春说。
打开巴南区城乡一体产业示意图,一个统领城乡的全域产业构架跃然纸上:这五条产业带是与全区所有镇街均发生交集的生态农业长廊、有机农业带、休闲农业体验带、万亩优质蔬菜和万亩花卉苗木产业带、高效特色产业带。
巴南区森林覆盖率超过40%,有沿江、傍泉、依山、靠林、临湖、环岛六大生态优势。基于这样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空间规划,巴南区把握“逆城市化”趋势,发挥现代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规划了三大业态:都市型特色效益农业、乡村旅游产业、生态“三养”(养身、养生、养心)产业。
“城乡一体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化,是对传统小、散、弱的家庭小农式生产方式进行的深刻变革。”李建春认为,其一,基于置身主城、农村面积最大的区情,选择服务主城、获益主城的实施路径。其二,产业布局注重全域化,使无论是近郊还是边远镇街,都能够接受辐射和带动。其三,一产和三产高度融合。比如推进“三养”产业,是依托全区丰富的山水和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沿江型、古镇型、森林型、温泉型、临湖型、禅茶型“六型”模式,打造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态养生养心养老胜地。
西南大学一位农业经济学者认为,农业产业化在巴南区城乡一体中的意图由此清晰可见。从产业角度上看,最大程度地将农民召至农业产业化麾下。目前,该区农业产业化的规划覆盖了51万农民,占全区农业总人数的98%。
农民通过农业产业化的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高达40.3%。从地域上看,八条产业带的规划建设纵贯巴南全域,覆盖全区20个镇街,相当于给各个农村地区安装了发展引擎,使农民有了持续增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