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让更多的贵州人过上了幸福生活。经过10多年努力,贵州各地“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点已达1.6万多个,覆盖9000多个村,占全省行政村的50%,受益群众1500多万人,一曲“富学乐美”的交响乐在黔山秀水间奏响。
走进遵义县枫香镇土坝村何家寨,一条柏油路横贯全村,一幢幢青瓦、白墙、坡屋顶、雕花小窗的黔北特色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间,家家户户用的是自来水、电磁炉、太阳能热水器……
村民赵文其告诉记者,过去房屋建得七零八落,村里一条烂泥巴路,四处臭水横流。“自从开展创建活动以来,何家寨的变化一年一个样,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房屋美观大方,太阳能路灯立了起来,村子看上去就像一幅画。”
以创建活动为抓手,贵州全面统筹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大农村“五乱”(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整治力度,昔日“脏乱差”的村寨变成了“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煮饭不烧柴”的美丽乡村。
从今年开始,贵州省还启动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即“美丽乡村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重点解决农民群众最急需的饮水安全、道路硬化、房屋改造、环境整治等问题。到2017年,贵州省每年将投入不少于300亿元资金,力争三五年内使全省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普定县马官镇荷包村,村民李忠心站在自家生猪养殖场的圈门外,看着栏里的猪崽欢快地“用餐”,露出舒心的微笑。“荷包村过去穷得叮当响,多亏这些年搞‘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日子才越过越好。”
围绕打造“黔中新村”这一目标,荷包村正引导村民们发展养殖业、农家乐、加工等产业。目前,全村共有种植专业户98户,养殖专业户36户,加工专业户62户,运输专业户60户,各类专业户互帮互助、共同致富。荷包村依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组织农民学习技能,掀起了“学在农家”的热潮。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创建活动把“富”、“学”放在首要位置,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找到了增收致富门路。
“走,跳舞去!”每到晚饭后,盘县淤泥乡文化广场异常热闹,身着民族盛装的彝族同胞翩翩起舞。为满足群众“乐”的需求,淤泥乡规划建设了彝舞文化广场和民族博物馆,组建了文艺宣传队。
据介绍,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点每年总体上将以10%的覆盖率递增,力争到2015年覆盖70%以上的行政村,2017年覆盖达90%以上,2018年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