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带出一大片“花农”
甘国田出名了!求取“致富经”的信件,随着不同媒体的报道,从全国各地逐渐雪片般飞来。
随之而来的,还有荣誉。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富民政策指引下,你们解放思想,开拓门路,勤劳致富,你们是全县人民学习的榜样,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率先落实党的富民政策的典型。县委、县政府授予了你们光荣的称号,我们对此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甘国田老人精心装订的档案册里,躺着一纸《致万元户的一封信》,这是1984年9月15日正定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写给他的。
“白雪山、白骑士、火种、赤龙球、佳香……”在甘语录的眼中,种花当年不光新鲜,更是个“高科技”活儿,“父亲种月季出了名,我们弟兄仨还有好几个亲戚,都被父亲手把手地带成了种植能手,月季品种也达百余个。我们刚开始经常骑三轮到石家庄市里去卖花,那会儿人们刚从文革中走出来,满大街蓝灰颜色的打扮,不同颜色的月季谁见了不喜欢,一盆就可以轻松卖到三块钱。”
作为县里表彰的“典型”,十里八乡一拨又一拨人排队到地头来参观,越来越多的乡亲种起了月季。“父亲人好,谁问他都教。他常说,一人富不算什么,能带动乡亲们致富,值!”
在甘语录的记忆里,时任正定县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就至少三次来家里和甘语录的父亲长聊,有时坐县里的吉普车,有时骑自行车就来了。
“父亲爱喝,好朋友。记得有一次,是一个冬天快晌午的时候,父亲正和几个朋友喝酒时,就听见屋外有人招呼。当时我看到有七八个人进了我家院子,其中一位穿着绿军大衣的年轻人和我父亲握手,我父亲赶紧把大家让进屋里。我在屋外听长辈们说,那个穿军大衣的年轻人是县委书记。”甘语录说,当时还小大人不让在旁边,父亲也很少提,聊什么“大事”不知道,只知道“县委书记”在他家里坐了一个多小时,也没吃饭就走了。“后来才知道,和父亲聊天的县委书记叫习近平。”
刘小果老人说,那时家里也经常有人来,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买花的、学技术的,也有县乡来干部考察推广的。“家里来的客人多,茶壶小总是要不停续水,后来老甘专门从外地背回来一个大泥茶壶,这个泥茶壶能盛一暖壶水。每次家里来人,老甘就拿出这个大茶壶,大家坐在一起边喝边聊。县委书记来家里,我们也没有特意准备啥,他和大家坐在一起,喝水也就是和大家一起用这个大茶壶倒。”
一本证书记录
一段“闪亮的日子”
刘小果老人说,那时候老甘因种花取得了很多荣誉,1984年至1986年还在本村任村大队长,当年还被选为正定县第七届政协委员,他常常出去开会,回来后也会带回奖状或本、笔之类的奖品,但有一次她印象特别深。“1985年初,那时天特别冷,老甘从县里带回来一个大大的‘致富光荣’木质金匾,还从兜里掏出了一个印着‘县委书记、县长奖励证书’字样的小红本。老甘把这个小红本拿给我看了一下,并自豪地说:‘咱的辛苦没白费,咱是正定首批万元户,县委书记、县长亲自表彰的。’说完,老甘又端详了一阵证书,然后让我找来一小块布,小心翼翼地将证书包起来,放到了他平时存放资料、证书的箱子底下。”
“在河北省正定县,有一个闻名的“月季专业户”,他就是去年(注:1985年春节前)被正定县政府挂上《致富光荣》金匾的农民甘国田……”
曾经采访过这位“月季专业户”的《农家乐》(《河北农民报》前身)记者赵瑞泉,现在虽已年过七旬,但面对本报记者回忆起当年在甘家月季棚里采访的这篇报道,印象依然很深,“他瘦瘦的,很精干。给人的印象是为人热情,脑子活,又踏实肯干。”
对于正定首批万元户,曾和习近平搭过班子的72岁的退休干部张五普说,当年甘国田可以说是正定家喻户晓的致富能人,县里乡里也是多次表彰。虽然当年表彰的万元户并非只有甘国田一人,但甘国田率先打破了传统的种粮、种菜及养猪的农村经济模式,积极尝试、大胆转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都争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