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要闻 » 生姜价格蹿高的背后:来自主产区的调查

生姜价格蹿高的背后:来自主产区的调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3-12-11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浏览次数:340

在安丘市,农业局人士的分析印证了魏洪义的话。2011年9月,黄姜产地批发价格平均在0.9元/斤,进入10月份鲜姜收获,下降到平均0.7~0.9元/斤。2012年姜市持续低迷,价格徘徊在0.7元/斤左右,甚至一度跌到了0.5元/斤。对姜农而言,这两年,别说挣钱,没白忙活就不错,亏本的也有不少。在昌乐县红河镇,今年的新姜卖一半留一半成了普遍做法。“没办法,就是明知道存在手里还会涨钱,咱也等不及了。前两年没挣着钱,去年拉的饥荒到现在还没还上,实在是熬不住了,只能卖掉一半先救救急。再说了,这价儿还涨不涨的,谁也说不定呢。”南家庄村姜农刘中礼说。

也有例外的。安丘市石堆镇不少种着“订单姜”的姜农就没有这种担忧。石堆村的韩希才告诉记者:“这几年,种姜之前就签了保护价收购合同,安丘华仔食品公司每斤1.35元保底收购,就是市场价低于这个价就按这个价,高于这个价就按市场价。所以说,俺是稳赚不赔,今年还发了个姜财。”

当然,韩希才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那就是品种、技术和投入品使用,全部要按照华仔食品公司的要求来,一旦发现问题,就很可能被“拒收”。石堆村有1000多亩土地列入了市农业综合标准化基地,与华仔公司签了保护价收购合同,这种“企业+标准化基地+农户”的形式,不仅保证了生姜质量,也让姜农获得了稳定收益。

 

民间游资逐利而来加剧市场不稳定性

在昌乐县鄌郚镇泊庄村,村民刘健(化名)去年存姜炒姜挣了40万的事情成了最大的新闻。12月1日下午,记者见到了刘健,他说:“去年10月,我是1.2元/斤收的黄姜,0.5元/斤收的鲜姜,几个人合伙存了80万斤,今年8月份按3.2元/斤卖的,我确实挣了40多万。”

在村里一打听就知道,刘健跟村里的普通农民不一样,并不长于种地,而是一张利嘴走天下,有本事,能折腾。村里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种姜,在价格忽高忽低中,刘健就摸索出了规律,去年他瞅准机会出手,果真捞着了。

谈到今年的价格,刘健直言“还会涨”。“你四下里看看就知道,地里种的少了,井窖里的存货也基本没有了,再过3个月你看看,准保能涨到6块钱一斤。”说起这话,刘健显得信心满满。

基于这样的判断,刘健从9月份就又忙活着收姜存姜,投入了小200万元,存了60万斤鲜姜。村里有七八户也加入了这场“冒险游戏”。据刘健估计,他这一个村今年投到存姜炒姜这块儿的钱,差不多有500万元了。

而在相邻的红河镇,来自东北的房地产商潘强(化名),也看好了存姜炒姜这个生意,10月份来考察了场地,准备投资几千万元先把冷库建起来,以后长期做。

安丘市凌河镇太平洋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成亮的话,进一步印证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照我的判断,今年的鲜姜快有一半到了这些炒姜人的手里了,留在农民手里的还有一半。大量的新姜存到了投机大户手里,这是一个新情况,可能会扰乱市场秩序,增加生姜价格走向的不稳定性。”

李成亮的公司主要做保鲜葱姜的出口生意,年交易额约3000万元。今年姜价上涨后,他的订单减少了1/3。“对我们做保鲜姜的来说,价格涨得这么快,需求量一般会相应地减少。这段时间又是空档期,去年的黄姜基本没有了,新姜都存到了井窖和冷库里,也收不着姜。”李成亮说。

一些大的加工企业,已经在多年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生存办法,那就是着力延长产业链条,上游建立自控的种植基地,确保手里“有货”,下游开展深加工,丰富产品层次。安丘外贸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燕介绍,这几年,企业已经从保鲜农产品的出口转型到加工品的出口上来,也从源头建立了自控基地,保证了原料供应和质量,可以有效地规避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今年,企业出口创汇5000多万美元。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最新发布
 
热门点击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