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要闻 » 粮食价格市场化改革即将启动

粮食价格市场化改革即将启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4-03-28  来源:中华油脂网   浏览次数:288
导读:  2014年,中国将对新疆的棉花、东北和内蒙古的大豆实行目标价格补贴,替代此前的最低收购价。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相关...

  2014年,中国将对新疆的棉花、东北和内蒙古的大豆实行“目标价格补贴”,替代此前的“最低收购价”。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棉花和大豆的目标价格。这意味着,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即将启动。

  3月26日,发改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朴民在该部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如此透露。他还解释称,此次改革的主要动因是,“近几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棉花、大豆进口成本大幅度低于国内市场价格”。

  所谓目标价格补贴,是指政府确定一个目标价格,按市场价收购农产品。然后,对目标价与市场价的差价给予补贴: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政府补贴城镇低收入者;反之,政府补贴作为生产者的农民。

  李朴民表示,“现在关于目标价格的研究制定,有关部门正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抓紧拟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目标价格补贴,最终目标是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此项改革可“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中共中央2014年“一号文”明确提出,“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

  今年年初,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2004年以来实行11年的粮食“最低收购价”积累了一些矛盾,中央决定改革粮价形成机制,从单纯的制定最低价格和实行粮食临时收储,逐步转向实行目标价格补贴。

  粮食问题专家、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曾对财新记者指出,始于2004年的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制度,由国有粮食储备企业按最低收购价收储,收储品种不断增加,最大的问题是扭曲市场价格,由此带来三大问题:

  第一,粮食库存很多,进口粮食也很多。有些品种并非供给不够,而是因为国内最低价收购,国有收储系统多收粮食可多得补贴,结果收储越来越多,国内粮食价格逐渐高于国际市场。

  第二,目前粮食加工和流通企业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有些政策性收购主体,比如中储粮收储时会有收购和储备补贴,而没有参与政策收购的企业无法享受补贴;同时,粮食加工时,原粮供应容易受制于储备企业。

  第三,国家财政负担不断增加,农民未必得到了好处。这是因为,虽然政府确定了最低收购价,但各地粮食储备企业在收储时,可能低于政策价收购,甚至以市场价收购;更有一些人与储备企业勾结,低价收购粮食,按政策规定的高价向粮库出售,赚取差价。

  至于如何确定目标价格,中农办主任陈锡文此前曾表示,一是看国内供求,二是参考国际市场价格。比如,中国大豆超过80%需要进口,棉花的自产比例则比较大。这些因素都将影响目标价格的确定,同时,还需考虑运输成本及税费高低。

  但是,目标价格制度的实施也有一定的困难。中国社科院农村所学者李国祥就认为,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补贴农民。“中国农民多、农业生产规模小,农民生产量和销售量是多少,不是很容易搞清楚,补贴的依据难确定”。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