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孰是孰非,大城县长芦疃村的大学生村官李月峰道出了自己的答案,“别光说,干起来才知道。”这是回家乡当村官的第五个年头了,学习医学的他一心想要带领家乡人致富,通过认真学习、反复实践,李月峰终于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农村发展的路子,但他,还是那样的朴实,不善言谈的他,有着大智慧、大头脑。
一门心思找路子
长芦疃村是个典型农业村,果蔬种植和粮食种植并行。
“农村发展肯定离不开农业,要致富就要改变农业的传统种植模式,将农业发展带领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才能让农业在市场经济中活跃起来,农民的腰包才能鼓起来。”李月峰心里谋划着。
长芦疃村地多,土壤优质,适合发展集群式农业;但是传统农业种植形式单一,粗放式经营,技术含量低,经常有丰收无市场,有市场无高价,农民收入不高。分析出长芦疃的优势和短板,李月峰和村党支部书记李长荣总结着各种发展出路。
“既要调整产业结构,就要找对路子,既要学习成功的经验,又要立足本地实际。”李月峰说。在村支部书记李长荣的组织下,村里成立了大城县农友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李长荣任社长,李月峰是监事会成员。以发展集体经济的模式致富“个人”,合作社把握发展方向,负责联系、管理、聘请技术指导,个人自愿参与。
在李长荣和李月峰的带领下,合作社去到衡水市饶阳县参观、学习经验,最后确定发展暖室大棚的思路,并确立“千亩设施葡萄,千亩大棚蔬菜”的长远目标。2011年11月,以李月峰为首的9户村民作为示范户,采取葡萄和羊角脆套种的模式,迈出了种植暖室大棚的第一步,种植面积数十亩,每亩大棚投资近6万元。
创业难,对初出茅庐的李月峰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自暖室大棚建成以来,李月峰没睡过一个懒觉。每天天不亮,就来到大棚,打理秧苗、浇水、喷洒农药、喷洒葡萄糖和牛奶等等。麻利的动作、娴熟的技术让李月峰褪去了大学生的稚气和书生气,一身粗布劳动衣服,俨然一副农民的架势,显出了一种与年龄不相符的老练与成熟。
农民的钱不好挣
暖室大棚筹备初期,遇到了一些困难。因为离村较远,大棚用水用电就成了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在与村干部协商之后,村里免费安装了从村到棚区的自来水管道和变压器。安装的时候,李月峰事事亲力亲为,生怕有一个环节出错,延缓棚区建设进度。“这个小伙真是不怕辛苦,为我们种植大棚办了好多实事。”李月峰棚区“邻居”李素兰告诉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