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要闻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想再借高息的钱”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想再借高息的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4-05-04  浏览次数:248
导读:现代农业规模经营越来越离不开金融支持,快速发展的现代农业也为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要打造更多的不脱农、多惠农的创...

现代农业规模经营越来越离不开金融支持,快速发展的现代农业也为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要打造更多的“不脱农、多惠农”的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

近期在基层采访,发现融资难、贷款难已成为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长大”的突出问题。

种粮大户老杨说,自己承包了700多亩地,每年麦收前要把下一年的土地流转费用结清,一亩地600多元,加起来就是40多万元。春耕备耕时,集中购买农资的资金缺口也有四五十万元,周转不过来只能跟亲戚朋友借,利息比银行的高出一倍。其他的像购买农机、添置粮食烘干设备等都需要大笔资金。“我也不想再借高息的钱,可是没有钱,想搞规模经营,门儿都没有!”老杨无奈地说。

老杨的无奈具有普遍性。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从分散小农生产向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加快转变。特别是近年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兴起,成为最有活力、最具发展前景的力量。无论是固定资产投入,还是流动资金需求,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金融资本更加依赖。

这些年来,相关部门和一些地方不断加大金融支农的力度,积极开展农村金融改革的探索和创新。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绝大多数金融资源、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集中在重点区域和城市,农村长期处于金融服务链的末端。各类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都得不到有效满足。

令人欣慰的是,国务院近期发布了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包括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引导加大涉农资金投放、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等。央行也随之下调了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县域农村合作银行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以此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将新增或者盘活的信贷资源引至“三农”等领域。这对于长期渴盼金融活水的农村地区来说是重大利好。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有了好的政策,关键是要把好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其实,现代农业建设与农村金融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现代农业规模经营越来越离不开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也培育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巨大市场。金融机构不能只看到农业的高风险、低利润,而忽视了这难得的发展机遇。要打造更多的“不脱农、多惠农”的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引入民营资本,让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各自发挥比较优势,构建多元化的有竞争力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要真正发挥金融的惠农作用,并不是把金融机构的钱引入到农村就能解决问题,还需要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以及信用体系、担保体系等一系列配套工程。最为基础的就是农村信用工程建设,通过“信用村镇”“信用农户”评定等方法,把改进金融服务,增加贷款投放与企业和个人信用评定紧密结合,推动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此外,农村金融意识薄弱,基层金融人才短缺,农民经营意识离现代化有距离,还要摸索出完备的风险评估体系,引入第三方金融公司,健全担保体系。

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还需要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财政部门通力合作,既要做好金融服务,也要做好产业引导。需要创新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资本的导向和撬动作用,把金融支农作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重要的增长点,实现财政政策和金融支农的两轮驱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