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科技 » 科技热点 » 黔江区科技入户架通技术桥梁 桑下大球盖菇香增收

黔江区科技入户架通技术桥梁 桑下大球盖菇香增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4-05-08  来源:华龙网  浏览次数:247
导读:一根根桑树整齐地排列着,一朵朵大球盖菇在碧绿桑叶的映衬下,格外吸引人,微风轻轻吹过,不时飘来阵阵菇香。近日,在黔江水田乡...

一根根桑树整齐地排列着,一朵朵大球盖菇在碧绿桑叶的映衬下,格外吸引人,微风轻轻吹过,不时飘来阵阵菇香。近日,在黔江水田乡龙桥村养蚕大户白国显的桑园里,市民正在采摘大球盖菇。

2008年,当地外出打工的村民不断增多,大部分田土荒芜,政府大力发展栽桑养蚕,白国显流转村民80亩撂荒地建起了桑园,到现在为止,桑园面积扩大到200亩。

随着蚕桑面积增大,每年桑园冬管修剪的桑枝,日积月累的堆积在蚕房边,成了白国显的一块心病。

为了大力发展桑枝食用菌生产,延长桑蚕产业链,循环发展,变废为宝,在堆积如山的桑枝上找“黄金”,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2011年10月,区林业局组织养蚕大户到外地考察桑菌模式。回来后,白国显从辽宁和河南购回菌种,根据考察现场学到的知识便试种了1亩获得成功,除了送亲戚朋友,另外还卖了4000余元。

2012年10月,区妇联、区科委、区科协、区林业局组织有关专家为其把脉,送科技入户,在桑枝加工食用菌技术上提供帮助,白国显放开手脚,扩大套种规模,堆积在蚕房边的桑枝变废为宝。

白国显介绍,桑枝通过粉碎机碎细,加入谷糠壳等材料搅拌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然后将发酵好的材料堆放在桑树下,把大球盖菇菌种均匀撒在上面,盖上稻草,控制好温湿度即可。

“每年养完秋蚕,桑园就开始休眠到次年春蚕前,在这个季节上,土地闲置近5个月。通过桑枝育菇,充分挖掘了桑园综合效益,5个月能产鲜菇上万斤,每斤鲜菇价格8—10元,仅靠桑枝育菇这一项就能带来10万元以上的经济收入。”看着眼前这些大球盖菇,白国显高兴地说。

大球盖菇被注册商标为“桑枝益肾菇”,是重庆市黔江区蓝绿种植专业合作社用武陵山独有野生“杠菌”为源种,以蚕桑枝条为主要原料,精心培植而成有机食品。巧妙地将桑枝“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的药理价植与野生“杠菌”丰富的营养成份融于一体。菇体色泽艳丽,肉质肥厚、营养丰富,富含人体必需的7种氨基酸和“铁、铜、锌”等18种微量元素,可预防冠心病、疏解人体精神疲劳,同时具有祛风湿、助消化、聪耳明目等功效。

据该区农综办农艺师、区农学会会员陈琼介绍,黔江区200亩桑枝大球盖菇种植基地经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批复为2013年产业化财政补助项目,总投资98万元,主要修建钢架大棚、冷冻库、培菌室、加工房及库房、蓄水池等设施建设,购置蚕桑枝条粉碎机、烘干机等设备,新建200亩桑枝大球盖菇种植基地。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先试验示范,后推广到周边农户,各社员所收获的成品菇由合作社统一回收销售。

近年来,黔江区蚕桑产业发展迅速,已建成优质桑园10万亩。为充分利用桑园秋季休眠到次年春蚕前桑园地闲置有利时机,该区送科技入户,积极引导蚕农打时间差,在桑下养殖、桑下种植、桑枝育菇等“桑+X”综合利用模式,提升桑园综合效益,架起村民增收的桥梁。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