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要闻 » 先行先试,蹚出农业改革新路

先行先试,蹚出农业改革新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4-06-03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449

财政支持新方式:资金整合提效益

过去,涉农资金使用存在建设规划不统一、自我设计、各自为战的现象,就像拳头打在一堆棉花上,发不出力,使不上劲,做不了功,难以发挥建设资金和建设设施合力效应。

为推动涉农项目由零星分散、重复低效向整合捆绑、集成高效的新机制转变,各试点示范区探索建立以资金整合使用为重点的财政支持新方式,建立健全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资金管理新方式,以及由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负责农田水利建设及建后管护的新机制。

河北省玉田县按照“渠道不变、优势互补、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将各级安排的性质相近、用途一致的财政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项目资金管理格局。2013年共整合各级涉农资金1.56亿元。

四川省南充市成立涉农项目资金统筹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区域统筹、地点统筹、项目统筹、投入统筹的原则,“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统一管理协调各类农业项目资金用于示范区建设,并在资金管理新方式和建后管护新机制上进行了积极实践。

财政资金集中发力,合理配置了公共财政资源,发挥了项目资金的积聚优势,拓宽了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有效发挥了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益。

投融资新机制:金融服务挖潜能

金融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瓶颈,资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血液,建立农村投融资新机制就是给现代农业输血,有助于激活农村资源、资产等要素潜能。许多试点示范区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广西田东县积极健全农业金融服务体系,注资2亿元成立现代农业投资公司和助农融资担保公司,组建了两家资金互助社。在所有行政村普遍设立了“三农”金融服务室,为全县8.3万户农户和部分农民合作社建立了信用信息档案,免担保、免抵押贷款授信已超过15亿元。

要真正发挥金融的惠农作用,并不是把金融机构的钱引入到农村就能解决问题,还需要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以及信用体系、担保体系等一系列配套工程。

为此,各试点示范区积极组建涉农投资和担保公司,扶持发展资金互助合作社,拓宽农业贷款抵押物范围,打造了一批“不脱农、多惠农”的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有效改善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吉林省榆树市大力推行粮食直补存折抵押贷款业务,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积极探索信用贷款支持政策,广东省河源市灯塔盆地建立农村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初步构建市县两级征信体系。

风险防范新措施:农业保险增力度

从2013年开始,安徽省庐江县郭河镇北圩村农民王士照每亩地农业保险只要多掏5元,赔付额度就从之前的330元涨到了500元。这是庐江县针对种粮大户出台的保险试点创新,除了农业保险赔付额度提高了,投保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保险公司与种粮大户直接对接,单独开户,减少了中间环节,缩短了理赔时间。

农业保险就是农民的“保护伞”和“强心针”,除了庐江县以外,各试点示范区都在积极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拓展农业保险品种,加大保费补贴力度,构建方便快捷的保险服务网络。截至目前,绝大部分试点示范区已普及政策性农业保险。

在保险品种上,山西省太谷县试点开发了设施蔬菜大棚、拱棚、红枣、葡萄等保险产品;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研究制定了肉鸽政策性保险条款,办理了政策性肉鸽保险全省第一单,还试点开展了鸡舍保险。

在保险服务网络建设上,宁夏贺兰县保险公司主动深入种养户家中,在出险定损后,理赔款直接打入农户信用社“一本通”账户,既节省时间,又减少农户支出;山西省太谷县探索与种业公司联合,以“买种子、送保险”的方式,实现农民受益、风险共担,政策性保险覆盖率100%。

按照农业部、财政部、银监会等试点牵头部门的设想,各试点示范区要努力实现“一年有起色,两年出成效,三年有突破”的试点工作目标。农业部总经济师钱克明认为,经过一年的努力,各试点示范区都已经行动起来了,在破解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方面提出了许多改革举措,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涌现了许多先进典型,实现了试点良好开局。今后一段时期,21个试点示范区要继续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作用,为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