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当前世界粮食安全的现状如何?
答:总体上讲,形势有喜也有忧。粮农组织最新统计显示,从1990—1992年到2010—2012年,全球饥饿人口数量减少了1.32亿,从占全球人口的18.6%降至12.5%,从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23.2%降至14.9%,饥饿人口的总量及其所占人口比例都在下降。但另一方面,全球消除饥饿问题发展不平衡。非洲是在此期间饥饿人口数量增加的唯一区域,从1.75亿增至2.39亿,而过去4年增加近2000万。另外,近年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也对消除饥饿问题产生了较大影响。根据统计,减少饥饿人数的多数成果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之后改善危机进程明显放缓,粮食价格上涨也影响了消除饥饿的工作。
问:世界粮食安全面临哪些新的挑战?
答:全球粮食安全现在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使得粮食安全问题已经不能以地区眼光来解决,而是要放在全球视野之下;二是在饥饿与贫穷及营养不良严重的地区,往往与当地国家内部派别冲突或地区的武装冲突相互叠加,加重了解决饥饿问题的复杂性;三是天灾人祸并发症,导致贫穷与饥饿问题日趋严重,例如埃塞俄比亚、阿富汗、索马里等国家的饥饿人数是发展中国家平均人数的3倍。在埃塞俄比亚,每年有数万人需要国际组织帮助提供食品援助。索马里现在处于动乱之中,其援助计划完全要由国际组织管理。多情况下还要依靠当地政府,当地政府应该重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问:未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办法是什么?
答:有效保证全球粮食安全的主要出路在于经济公平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才能有助于解决吃饭问题。但解决粮食安全需要的是一种与社会公平平行的增长,能够让贫困人口在经济增长中受益。因此需要改善这些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确保最脆弱群体也能够从增长中获益。同时还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生活来源主要是农业生产。此外,相互借鉴成功经验,如在中国通过南南合作,将自身确保粮食安全的做法介绍给别的国家。
最后,未来还可能会考虑使粮食储备的战略布局更加合理化,当一个地区或国家遇到紧急需要或出现粮食价格上涨时能起到应急及平抑价格的作用。粮食价格目前由市场调节,将来可能也是如此,但是为了避免市场投机行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在加强对市场的预测,如对主要粮食作物的主要生产国家进行产量的分析评估,及时向市场提供信息,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抑制市场投机的作用。
“10+3”紧急储备居安思危
东亚地区是全球大米重要的生产和消费地区,同时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区,部分国家仍有大量人口处于贫困状态,粮食供应链十分脆弱。以往如果发生自然灾害,粮食供应一旦“断链”就只能指望政府紧急调运储备粮救急,而储备机制不健全的国家往往就会出现饥荒。如今,东亚国家的粮食安全有了很大改善,其中最重要的“基础建设”就是建立了“东盟与中日韩(10+3)紧急大米储备协定”。有了这个协定,受灾国就能迅速获得“外援”,以解燃眉之急。
东盟与中日韩于2011年10月正式签署“10+3”紧急大米储备协定。去年7月12日,这一协定正式生效。它标志着东盟中日韩“10+3”粮食安全合作机制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一机制目的在于,当该区域内国家发生大规模灾害等突发紧急情况时提供快速支援,促进东亚以大米为主食的国家互相合作,加强该区域的粮食安全以及粮食信息交流,维持大米价格稳定。
2012年12月初,台风“宝霞”造成菲律宾中南部地区34个省份约620万人受灾。这些受灾地区的经济较为落后,当地居民急需获得基本的粮食供应。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东亚国家迅即向当地提供了包括食品、饮用水在内的紧急援助。日本在“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协定”的框架下,向菲律宾提供了价值20万美元的紧急粮食援助。此次援助将通过菲律宾政府购买菲产大米送往灾区。这是东亚国家首次通过“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协定”向其他国家进行援助。
根据协定,“10+3”紧急大米储备总量达78.7万吨。其中,中国以向该储备提供30万吨大米成为最大提供国,其次是日本提供25万吨,韩国提供15万吨,余下的8.7万吨由东盟10国分担。同时,东盟和中日韩还建立了400万美元的共同基金作为运营费用。其中,中日韩三国各提供100万美元,东盟10国共同提供100万美元,该基金可在5年内分期提供。据报道,该大米紧急储备部分在仓库保管,可以迅速地用于人道援助,其余部分则由各国库存事先申报、随时应约提供。
在2011年至2012年,“10+3”紧急大米储备已经进行了“试运行”,在泰国、老挝和印尼动用了库存大米,以应对紧急粮食短缺。去年9月召开的东盟与中日韩农林部长会议发布声明,敦促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理事会完成必要协议,使该储备尽快全面发挥作用。目前,泰国提出在泰设立“10+3”紧急大米储备秘书处。
在去年11月举行的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各国领导人重申了加强粮食安全合作的意愿,且欢迎建立“10+3”粮食安全信息系统的倡议。(驻泰国记者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