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策创新到科技创新:“十一连丰”的中国经验
低沉轰鸣声响彻麦田,在无线电遥控指挥下,外形酷似飞碟的多旋桨无人直升机满载药液从田间空地徐徐升起,精确地完成一系列升降、前进、转弯、悬停、喷洒药液等动作……这是今年河南小麦“一喷三防”作业中的一个场景,这样的高科技手段,在我国很多粮食主产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韩长赋分析指出,夏粮能在“十连增”的高起点上取得“十一连丰”主要缘于“三个到位和一个利好”,那就是政策支持、技术指导、防灾减灾到位,同时气象条件总体较好,光温水匹配是近几年较好的一年。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农民在田间收获小麦。
“十一连丰”再次让世人看到政策支持对稳粮的首要作用。2004年以来,我国着力健全和完善强农惠农与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坚决守住18亿亩的耕地红线和95%的粮食自给率底线。
李国祥分析说,去年10月,国家及早公布了小麦最低收购价,中央财政专项安排39.1亿元,支持冬小麦“一喷三防”、病虫防控、抗旱保墒保苗等春耕生产。特别是在今年国际市场粮价走弱的情况下,国家还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释放的信号非常强烈,对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至关重要。
“十一连丰”也让世人对科技力量对粮食增产的作用更加信服。“我们不仅培育和推广了一大批适合于农田的丰产优质品种,使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还研究出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关键技术,对新品种进行良种良法配套。从政策创新到科技创新,这都彰显了国家重农抓粮一系列举措的累积效应。”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郭天财说。
从国内条件到国际制约:粮食安全的多重挑战
粮食生产形势向好,是不是就意味着我国粮食安全已经高枕无忧,是不是就可以放松粮食生产问题?夏粮获得丰收后,这一疑问再次摆在人们面前。
对此,李国祥指出,越是在粮食生产形势好的时候越容易放松粮食生产。当前,一些人认为粮食已经很多,“只在口头上重视粮食生产”,农村“非粮化”“非农化”倾向加剧,必须提高警惕,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不能松。
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包括谷物和大豆在内的全年粮食产量突破6亿吨,再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粮食进口量也在持续增长,这一年,进口谷物约1500万吨,比2012年增加100万吨左右。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国的粮食是否还能继续实现增产,保障粮食的绝对安全,这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关注的焦点。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面临很大挑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说,一方面资源环境已绷得很紧,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另一方面,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与进口粮食的竞争能力不断下降。
专家指出,2020年,中国人口预计将增至14.5亿,2033年达到15亿左右的峰值。特别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口众多的中国对粮食将有更大的需求。即使是手中有粮的情况下,仍要做到未雨绸缪。
“中国的粮食问题是长期性的。粮食安全问题不是一时的,当前的安全并不能代表长久的安全。未来,我们仍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李国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