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市场流通主体培育
宁夏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 李海强
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历20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目前处于市场布局调整、经营品种结构和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市场管理向规划现代化迈进的阶段。由于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较晚,在市场的建设速度和发展程度方面存在不均衡,中、西部地区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
在批发市场软硬件方面,大多数农产品市场仍然停留在仅提供交易场地等简易条件的水平上。相当部分批发市场缺乏信息服务、质量检测、电子统一结算、安全监控、垃圾配套等服务建设配套设施,进入市场交易的农产品质量存在隐患。
在批发市场经营管理方面,市场管理“重收费轻服务”,停留在一般的物业管理与收费,缺乏为商户提供便捷的交易结算、信息查询、冷鲜储藏等配套服务。
在流通主体方面,组织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效率低。市场流通主体多为农民经纪人、合作社及个人经营户,缺乏专业系统的经营管理知识与职业技能,经营规模小,议价能力弱,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差。
解决这些问题,应当建立三级市场体系。通过加强业务指导,开设区域性重点市场,推进田头市场示范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开展市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加大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实施力度。
建立地区性农产品价格监测中心
湖南省农业信息中心 宁江
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体现市场的运行规律,影响农民和市民的各个方面。农业部门可以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尽量解决农民、市民对于农产品的价格信息不对称,农产品的流通、生产等各个环节中各种问题,尽量让农产品的各种环节简化均衡,逐渐让农产品的价格回到正常的区间。
笔者认为,在全国范围内是一种思路。可以在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西北地区、沿海地区建立农产品价格预警监测的分中心,统一数据后再报送给农业部总中心。分中心设在各地区的核心农业省份,同时覆盖辐射周边省份。
分中心的设立必须要具备以下条件:是农业的大省、强省,农产品的流通环节较发达,对农产品的价格反应较敏感,与国际农产品的价格能够接轨,具备较完善先进的农产品价格采集、分析、预警、交流体系,与周边省份的农业合作较紧密。
分中心确定后,由国家投入资金和人力支持建设,由各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维护运行和分析预警。这些对各地的特殊农产品,农产品的环境、产地、价格、产量都非常了解的分析报告更加具有专业性、针对性,也更能解决农产品的价格信息不对称、分析不到位等问题。
当然,建立分中心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分析预警专家队伍。可将分中心监测的数据、搜集到的市场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形成具有地域、行业特色的分析报告。其次,分中心要发挥信息服务与导向的作用,形成的综合性分析报告,定期定时向各级领导、相关部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布。
信息服务要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青海省西宁市农牧和扶贫开发局 童海琴
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农业信息化工作有了新的发展。但是,与其他省市相比,农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还相对滞后,作用发挥不明显,农牧民群众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不十分理想,农业信息得不到有效的接收和利用。
主要表现为:一是农牧民的信息意识比较淡薄,尽管每个信息点配备了电脑、一体机等设备,但没有完全把服务信息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况且大部分地区没有建立信息服务点。二是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较低,专业人员很匮乏。三是农村信息服务推广力度不够,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非常有限。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要加强教育和引导。加强对农牧民群众的宣传、教育,转变观念,提升农牧民群众整体素质,教会他们使用互联网来掌握各种实用技术和农牧业信息。
结合农牧业发展实际,增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农村信息化工作基础薄弱,涉及面广,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的资金投入,有计划地安排专项资金,逐步调动企业和农牧民自建服务站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