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要闻 » 农技推广之困:基层一线后继乏人

农技推广之困:基层一线后继乏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4-07-02  浏览次数:477
导读:夏粮再获丰收,科技的支撑功不可没。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活跃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技推广人员年龄普遍偏大,知识老化。尽管...

夏粮再获丰收,科技的支撑功不可没。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活跃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技推广人员年龄普遍偏大,知识老化。尽管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已基本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但基层农技推广一线后继乏人的问题日渐显露,在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的今天,基层农技推广迫切需要解决“接班人”的问题。

近日,记者来到江西省,这个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过商品粮供给的农业大省,2010年开始进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并在农技推广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开展一定的探索。那么他们有哪些经验可借鉴?哪些难题待破解?

农技站开会,坐了一屋子老头儿

——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人手不够,是基层农技站普遍存在的现象。

九江市彭泽县马当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紧临镇政府,占地近400平方米,共三层。站长张根杰和几位经管员接待了记者一行。

“农技站2011年建成,政策规定农技站占地面积要大于320平方米,财政拨款12万元用于建房,8万元用于设备购置,目前均已到位。”张根杰说。

记者看到,马当镇农技站符合“三室一厅”的建设要求,即办公室+培训教室+检验检疫室和服务大厅。关于当地种养殖、畜牧、水产、动物防疫等情况资料都分别归档管理,土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经一手资料也造册登记,这些将为马上进行的土地确权登记提供原始数据。“现在我们乡镇最显眼的房子就是农技站,电子显示屏挂在服务大厅,可以及时提醒来办事的农民各种农情和疫情防治。”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农技站里没有年轻人,张站长和几个在家农技员,一水的50岁以上,一个看上去稍微年轻的,一问也过了55,张根杰说,站里最年轻的都上了40岁,基本以“老头儿”为主,本来人手就不够,今年和明年都有到60岁退休的。“农技站开会,坐了一屋子老头儿。”

彭泽县浪溪镇农技站站长朱永胜,今年50岁,1983年就开始农技推广工作,是个“老农业”了。长期走村串户、风吹雨淋的,朱站长皮肤黝黑,身形壮实,倒像个山东大汉。朱站长说,乡镇一级和农业有关的具体工作基本由农技站承担,任务繁重,而和大量工作相对应的,是人员的极度缺乏。农技人员属于国家事业编制,浪溪镇农技站定编7人,实有4人,其中水产员年龄偏大,基本不上班。剩下3人连轴转,“基本早上5点钟起床,晚上10点才回家。”朱站长说。

彭泽县农业局副局长喻晓卿告诉记者,全县16个农技站,定编110人,截至今年4月,在岗在编82人,5人是村支书占编。从这16个农技站上报的人员缺口情况看,农技员缺10人,农机员缺9人。畜牧兽医缺7人,经管员缺11人,水产员缺7人,共44人。而这在岗的82人中,平均年龄48.92岁,2014年有6人到龄退休,55~59岁的17人,50~54岁18人,40~49岁36人,40岁以下5人,一名28岁的是大学生村官。同时,这些农技员大部分是80年代广播电视学校培养的中专生或者初中生,仅仅能应付传统种植、养殖业的惯常问题,对经济作物、苗木花卉种植,现在的土地流转政策也是稀里糊涂,“整个人员队伍都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形势,更别说靠他们去推广技术了。”喻晓卿说。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