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
目不暇接的生态农业大展
本届农博会上,乔迁新址的农村新型能源设备展销区,秸秆的综合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清洁能源设备,将新农村建设的环保理念进一步提升。
“根据吉林省优势农产品结构布局,规划建设生态玉米、水稻、大豆、杂粮杂豆、畜禽养殖、生态果菜基地、生态山珍特产品生产基地等,采取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推进全省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省农委副主任柳涛这样说。
“这些大米产自鸭田稻,你可以闻一闻生米,是不是有一股天然的米香?做出来的米饭特别好吃。”4号室内展厅内,双阳区双盛古稻米业公司总经理李华靓向记者介绍鸭田稻。
初夏的时候,在稻田中投放鸭雏,让水稻和鸭子、青蛙们全天候相处,共同生长。鸭子、青蛙等生物相当于天然农夫,每天在田间捕食害虫,代替喷洒农药;鸭雏放进稻田后,把稻田当做饲养场,四处活动吃掉了田间杂草、虫子,鸭子虽然吃杂草,但是不吃稻叶,排泄的粪便直接成了有机肥,省了化肥。这些生物在田间的自然活动,还原了自然生态,还能刺激水稻健康生长。而那些每天在田间用餐、散步成长起来的“稻田鸭”,肉质也很肥美。
如今,立体养殖、立体种植、间种套作等空间模式、时空模式、食物链模式的生态农业越来越得到农业企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的青睐,农博会上新型环保产品在新农村的广泛应用,映射出了生态循环经济在吉林省广阔的发展空间。
李华靓说,这几天,“鸭田稻”和“稻田鸭”销售情况很不错,意向性订单有了60多个。
有机、绿色、生态、无公害农产品,一直都是农博会上受百姓青睐的贵族。
在本届农博会上,以“吃得放心”为理念,主打“安全”牌的农产品并不鲜见。长白山人参、吉林黑猪、九台鸭田米、白城燕麦……“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强”,各有特色,百花齐放。
室外新能源展区,来自沈阳的王宝玉,是一家生态猪舍大棚拱架公司的宣传人员。
“从第一届长春农博会开始,我每次都来参加,13届每一届都没落下,推出的产品也是逐渐更新换代。这不是,今年主打的双层膜生态猪舍,利用双层膜的技术,在北方冬季可以少加温,甚至不加温,也能达到养殖户的需求,极大地节省了能源,从而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王宝玉说。
采访中,一位来自长春净月开发区新湖镇榆树村村民张世军,就如何解决冬天保温的问题,以及如何扩大规模,这次专门来农博会找找门道。
“家里养了13头母猪,现在都秋天了,得琢磨冬天猪舍保温过冬的事了,这次逛农博会,偶然间看到这个项目,很感兴趣。”张世军说。
“这是资料,你可以详细了解一下……”一边递上资料,王宝玉一边说:“之前去过大连、赤峰、呼和浩特、锦州,现在看来,还是在长春推广得好,尤其是在农博会上。长春市的合心镇已经有长期与我们建立联系的合作社,养殖户10栋生态猪舍,种植葡萄的也有30栋。”
据了解,吉林省自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并发展绿色农业,本世纪初开始示范推广“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是猪-沼-棚-菜(果),户建1口沼气池,猪粪入池,沼气作为烧饭或温室供暖燃料,沼渣做基肥,沼液做叶面肥。秸秆-牛-蘑菇-还田生态农业模式,利用玉米秸秆喂牛,牛粪作为蘑菇培养基料,生产完蘑菇后发酵还田。
在新型农村环保厕所展示台前,农民纷纷索要资料,了解功能,咨询价格。
“这个粪尿分集式厕所实行粪尿分集、分用。粪便经干燥杀灭病菌和虫卵达到无害化后转变成腐殖质,再稀释成高效肥施于农田。在农村广泛使用的最大好处就是环境保护,对基本无害、肥效较好的尿分开收集,直接利用。单独分开处理后的粪便干燥无臭气,可作为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广泛利用……”来自吉林市的项目经理李飞一边介绍一边对现场农民说,“环保厕所的造价在800-900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