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77%的村官称曾被借调到乡镇,甚至1/3大学生村官存在不在岗现象
据最新出版的2011-2012《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2008年至201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西部地区有1/3左右的大学生村官基本不在岗,中部地区有超过1/3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到岗时间不到5天。2012年9月进行的调查再次显示,有77%的大学生村官有被乡镇借调的经历,其中23%的人被长期截留到乡镇而不在村里工作,甚至部分地区村官表示该地区有三分之一的村官存在长期在外务工,不在岗的情况,并且补贴一直在领取,每年年终考核均合格,甚至被评上优秀。
不知什么原因,近年来不管是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人员流动的随意性相当大,"借调风"盛行,"借用"一词成了时尚,县属部门差人,找乡镇借、大镇差人找小乡借、条件好的乡镇差人找边远地区借……如此种种。凡借之人没一个还回原单位的,因此乡镇都显得人手紧缺。于是大学生村官也成了"借用品",据调查了解有99 %的村官没有专用,美其名曰把他们安排在一个村,其实质就在负责乡政府某个部门或某个方面的工作。
五、考核合格均享受加分政策,在岗村官称"不公平"
在各省地市级和县级事业单位招考考试中,基本上每个地区对符合一定工作年限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均享有地市级加5分,县级加10分的加分政策。这一政策遭到大部分在岗的大学生村官的反对,尤其是优秀的大学生村官。许多长期不在岗且一直在领取补贴的大学生村官在享有同样的照顾政策,这无疑对一直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形成竞争压力,造成非常不公平的待遇。"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这样的大锅饭政策对在岗的大学生村官来说显然是非常不公平的。
六、评选先进村官、提拔乡镇及以上干部存在靠关系,走路子现象。
部分地区大学生村官反映,当地政府评选的"优秀村官""先进村官""十佳大学生村官"等优秀村官评选活动,完全是再暗箱操作。有村官爆料,其地区评选的优秀村官活动,因长期请假不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却榜上有名,受到重奖,而长期在岗的工作成绩杰出的大学生村官却得不到表彰。这种暗箱操作方式从某种程度上严重挫伤了在农村基层工作优秀村官的积极性,甚至造成一部分村官辞职,人才大量流失。评选优秀村官活动,靠关系,走路子,这种做法是危险的,是不公平的,更是万万不可取的。
无独有偶,在大学生村官提干方面也存在部分同类现象。选拔大学生村官进党委班子,全国各大媒体、网站、报纸都作了广泛的宣传,报道不可谓不多,传播不可谓不广。因此,各级党委都非常重视,不仅有相关详细的方案,有严肃的组织人事纪律,有专门的部门对选拔工作过程进行监督,而且选拔的程序公正公开,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都要经过公开推荐、公开测评等,拉票贿选等行为都将受到严厉的惩处。
但无可置疑的是,仍有少部分人借此机会说情、打招呼、拉关系,特别是一些"富二代"、"官二代"更是积极活跃,让整个选拔工作困难重重,一些不跑不要的则是疑云重重。事情的发展有点"好事变坏事"的苗头。人嘴两片皮,要想争论是"先有位才有为"还是"先有为才有位"这样的话题,恐怕是没有什么结果,就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但作为大学生村官,只须一句话:"你是否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仅此而已。于是乎,一些一天都没有下个村的"党员"村官,一下子成了党委委员;一些并不优秀的"村官"变成了"乡官"。因此,此风不可长,必须坚决扼制,凡是有以上所述情况的,不但要坚决拿下,就是已经当选的也要重新考虑。既然是眼里的"沙子",就一定要把它"揉"出来,不能让个别人的利益而毁了几代人为之奋斗的成果。
七、创业资金缺乏,优惠政策不够
一部分出身农村的大学生村官愿意在农村创业,但是某些地区乡镇并未真正落实政策帮助其在农村创业,而是假借大学生村官的名义申请国家帮扶资金,投资在乡镇企业,大搞形象工程建设,国家的优惠政策并未真正落实到大学生村官身上,造成他们创业激情受挫,进而造成他们对自主创业的迷茫。当地乡镇这种做法不但没有对大学生村官创业起到积极的帮扶作用,反而引起当地大学生村官的反感情绪,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也变成一纸空文。
八、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把大学生村官当"临时工"用
绝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对大学生村官重视度不够,不注重后续培养,只管"拿来"用。有些乡镇把大学生村官借调到乡镇当"临时工"使用,只要大学生村官能做的工作,尽量压倒他们身上,美其名曰"免费的临时工",乡镇财政也无需负担他们的补贴。许多被借调的大学生村官称大都任务繁重,事情繁琐,有的大学生村官除干村里的工作外,还承担乡镇的打字员、通讯员、计生员、农保信息员和人口普查员等多种职务,身兼数职,一个人干多个人的工作量,沉重的工作压得他们透不过气。这种"临时工"的用法,对大学生村官来说,既不能实现其个人价值,又违背中央政策的初衷,对大学生村官来说是一种损伤。
九、现实艰苦条件导致难以长久立足。
我到其他地方去看望村官同仁并进行了调研,我知道我们大学生村官工作和生活的贫困山区有这些现象,大学生村官在所分配的村难以立足,也难以插手,无所适从,究其原因在于:一是缺乏吃苦精神,难以适应现实条件。我们有很多村办公条件还相当差,即使有办公用房的,也形同虚设。大学生村官多是外地人,吃住行都没基本的保障。二是人生地不熟,难以融入村民当中去。两年及以上的锻炼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外地大学生村官要能把自己融入村民大家庭,确实谈何容易?不管是风土人情、语言交流和感情融洽,那都有一个过程。因此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对"三农"问题的迷惘、彷徨、惊恐,应该是对他们的真实写照。
十、党和国家及地方的有力村官政策让部分村官升官后仍然抱着村官特殊身份不放手。
我们的国家历来重视各类人才的培养。村组(社区)干部有村组(社区)干部的培养方式、事业编制人员有其固有的培养方式、公务员有公务员的培养方式,大学生"村官"有独特的培养方式。我们不可以把前三种类型跟大学生"村官"混淆起来,甚至"搭便车"。让大学生"村官"回归本位吧!
何为大学生"村官"? 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这个称谓才被全国人民认可。2010年4月29日,中组部下发通知,5年内选聘10万大学生"村官"增长为5年内选聘20万大学生村官,2010年全国选聘3.6万名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助理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生毕业生。
不管是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 还是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或者广州等省早期实行的招录大学生到农村当干部的政策措施等,都只是小范围内被认可,都不应该和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相提并论。
从以上分析,大学生"村官"这个称谓被全国人认可是在2008年,也就是说大学生"村官"经历也只能从2008年算起,有些同志说他现在当大学生"村官"5年、10年、15年……,那是不科学的,不是实事求是的。还有一些人,他们已经是村两委或者其他村组干部了或是事业编制人员了,甚至有些进入公务员队伍并是领导干部了,他们还称呼自己是大学生"村官"。这部分有三种:一种是曾经是大学生"村官",后来通过选举、考录、甚至直接提拔等流出来了;一种是原来的村组干部他们本身就是大学生(自考、函授、党校等);另外一种是,他们已经是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他们兼职或者挂着村的副书记等职务。其实这些人都不能叫大学生"村官",因为他们一部分是已经流出来的,尽管那部分曾经是大学生"村官"。另外的根本就不是大学生"村官",虽然他们兼任村的副书记等职务,只能是村组干部而已。这些人之所以把自己称为大学生"村官",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政策越来越好,他们想优先享受政策。比如说从大学生"村官"中评优秀、选先进、提干部等等,他们就出来说自己是大学生"村官"了,甚至还作为大学生"村官"代表参加了各种重大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