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有入口也有出口,能进能出,进来了就叫大学生"村官",出去了就不能叫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这个村官是有引号的,说明他们是没有编制的,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事业编制人员,更不是村组干部。他们只是助理,只是带有志愿者性质的为人民服务的服务者。这层人到村任职,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出的一项战略性决策。有学识、有见地的他们的到来,每天扮演很多角色,有时候他们是村支书、有时候是村主任、有时候是调节委员、有时候是其他打杂人员等等。他们为农村带来了新气象、新观念。比如他们在农村工作期间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各自特长,把一些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带到农村,造福农民。有些设立了村级农业信息咨询室,及时为村民提供法律法规、农业政策、农技知识等方面的信息;又比如他们努力学习农业新科技,积极推动该村农业品种的改良,带动本村规模种养殖的发展。他们察觉敏锐,没有思想负担,不因循守旧,也常常能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仗义执言;他们民主法律意识较强,可以不用考虑过多的自身利益,没有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阻碍,能够自觉的按照有关国家法律依法办事,能够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无论从文化层次、知识水平和年龄结构,还是从社会责任感、工作责任心等方面看,相对于目前农村村级干部而言,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他们的到来不仅改变了这支队伍的结构,还带来了新的事业观念、新的知识技术、新的工作方式和新的精神面貌。
能成为大学生"村官"是件光荣的事情,因为在各种岗位角色锻炼,能提高自己很多方面的能力。又因为身份尴尬,处处被人看不起,这样的环境却能历练人的品质和意志。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锻炼出来的人,才可能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接班人。 中组部非常重视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工作,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文件。首先肯定了四年来,大学生"村官"工程取得的成效,接着肯定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中的积极贡献,之后阐述了该文件下发的目的性,即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最后,从明确目标规划、规范岗位管理、改进选聘工作、加强教育关爱、注重实际使用、强化管理考核、健全保障机制、积极扶持创业、鼓励留村任职、完善招考制度、加大选拔力度、拓宽发展渠道,加强组织领导等13个方面做了详细说明。这些说明比以往的更具体些、实在些,我为该文件鼓与呼!
该文件最吸引人的亮点为:到2015年,全国有一半左右的行政村配备大学生"村官"。坚持以用为先,着力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党政干部队伍后备人才和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经过3至5年努力,平均每个乡镇有2名左右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正职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每个乡镇至少有1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有大学生"村官"工作经历,每个县(市、区)至少有3至5名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有大学生"村官"工作经历。之后李源潮同志还指出,希望能在几十万的大学生"村官"群体中产生省部级干部等。
可见党中央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是非常给力的。古语云: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夙兴夜寐,言辞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桓桓,中情激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洽于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室家,此天下之将。大学生"村官"必须回归本位,大学生"村官"本人要不断的努力,要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光彩。
大学生村官"十问"在全国虽然不是普遍的问题,但是对于某些欠发达地区来说,都是共性的问题,这十种问题在绝大部分地区或多或少存在。面对这种种问题,希望有关政府部门尽快出台对大学生村官切实有效的优惠政策,让优秀者得到真正的实惠,让合格者得到相应的待遇,对长期不在岗的大学生村官给予辞退等相关严肃处理,提高在岗大学生村官的生活补贴标准,切实解决好大学生村官的期满出路问题,这样才能让全国22万大学生村官得到公平公正的社会待遇。
随着国民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今后的公务员队伍,那就是新时代大学生的用武之地,大学生当村官、当公务员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那么现在还在掌权用权的老高中生或函授(电大、夜大)大学生领导,就应该为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村官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让他们大胆的去拼、去闯、去干,使之发挥更好的作用,让六零后、七零后安全着陆,八零后、九零后顺利起飞,从而能够切实解决他们的出路和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要把当村官当作人生的又一个新的起点,把广大的农村当作自己大学生活后的第二课堂。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真正的奉献精神,把自己美好的青春奉献给小康农民、小康农村;其次,要发扬父辈创造的"知青精神",敢于吃苦,乐于吃苦。想当年父辈们中那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啊!今天的农村尽管条件还是有很多美中不足的地方,对比"知青生活",我们好多了,因此要有能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和农民同甘苦、共患难,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也只能这样,才能当农民的"贴心人"、"领头雁";第三,还要虚心向原村级老干部和农民学习,在他们面前要甘当"小学生",要学会为人、要学会做事、要学会劳动,农民是最现实、最淳朴的群体,他们身上有很多闪光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探讨、去发掘。
要把大学生村官真正放在农村第一线去磨练、去打拼,绝对不能过早的让他们在乡镇政府守机关、坐办公室。村官的用武之地本身就应该是在村里,要让他们去面对农业、面对农村、面对农民,他们的办公地点就应该是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要和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道实行"值日坐班制"、"定期办公制",一切为了村民、一切方便村民。也只能这样,我们的村民才能接纳他们、认可他们、相信他们、依靠他们。至于乡政府有什么突击的业务需要村官帮忙的,只要是短期抽借,也未尝不可。但绝对不能把村官当作"西部志愿者"、当作"优大生、选调生",甚至当作了"驻村干部"来使用。他们今后迟早都要陆续走进机关,但必须要"有了这个村,才进那个店"啊!如果过早的让他们做政府工作,一是会培养他们的懒惰行为;二是会增加他们的消极因素;三是让他们失去了在农村锻炼的机会;更有甚者也许还能造成他们心理失衡、心态不平等问题。
要把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工作纳入对乡村领导干部考核机制,特别要增强村级领导对大学生村官培养和教育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是一支最具活力,最有朝气的队伍,他们有专业知识、有专业技能、有发展前景,任何阻碍他们茁壮成长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极其错误的。组织人事部门要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他们的在岗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每位领导干部要联系一个村官,主动要求他们定期汇报思想和工作,找他们定期谈话,及时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特别要引导他们积极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专业优势,为所在村的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要做到凡是有村官所到的村,就有新门路、新发展、新面貌。对原任职的老干部,要消除他们的不正确想法,不遗余力的搞好传、帮、带,要让他们知道带好了一个村官,就能带富一方百姓,更能带活一片土地。
要从早建立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评价制度,村官也要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严把进口,畅通出口。对成绩突出的村官要破格提拔(乡镇副科级、甚至县级干部等),对考核不合格的村官,要取消其公务员考试资格,特别是对平时工作不力,在考核评比中弄虚作假的行为更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也只有这样才能杜绝"村官乡用"的怪现象,因为有的乡领导就有这个指导思想,把村官"挪用"了,给他们承诺两年后考核时,保证做过关,有些村官也就更感觉有底气了,不去接触村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到时候还是能顺利通过考核考察。总之,就是要让村官能够真正沉下去、留得住、办实事。
大学生村官要克服急功近利和浮躁不安的情绪,不争权、不争名、不争利,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当好人民的勤务员。有些大学生村官到一个地方以后,焦躁不安、情绪低落、后悔不已,感觉自己的人生道路是否走错了;有的骄傲自满、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感觉把自己搁在村里是否"塘小鱼大"了;还有的呢,这也干不来,那也干不了,从小娇生惯养,使我们的村干部大伤脑筋。这些现象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生要面对现实、面向农村,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当一个合格的村官,从小事做起、以"诚"字为人、以"实"字做事、以"干"字贯穿始终,也只能这样,"村官"才能在不久的将来变为"乡官",乃至"县官"。
解决大学生村官十大问题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提高准入门槛,把真正适合农村工作的人选拔进来。由于前两年新时代知青招录的名额很多,很多人并不费什么力气就考了进来,可工作后才发现,想要干得好绝非易事。实际上,想要做好知青工作,是需要比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足以应对基层复杂的工作环境,才有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为农村发展多做贡献,也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同时,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做新时代知青们时,也要仔细考虑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两年的基层工作经历是否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自己是否适合农村的工作环境,而不是仅仅迫于就业压力来选择做大学生村官。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学者认为,解决大学生村官八大雷人问题的最好方法,是被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的"重庆模式": 重庆在2008年启动并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时,就通过政策杠杆,创新了相关的解决办法,即"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公务员-区县的年轻领导干部"的干部培养链条,这已成为"重庆模式"最突出的特色。以"给身份、给待遇、给位置、给空间"的优惠条件,确保前期"引得来、引得好、下得去",中期"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后期"送得好、有前途"。它集上级重视、政策整合、系统规划、多渠道转移、专款保障于一体。这些举措都极大地促进了大学毕业生志愿到基层服务的积极性,同时亦从机制上完善了公务员培养模式,使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原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也批示:"重庆通过政策杠杆引导大学生下基层工作的做法很好,他们的经验可推广"。
综上所述,把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打造成输送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强基工程",培养造就有基层工作经验、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高素质领导干部人才的"育苗工程",就必须增加投入,提高工资待遇,细化五种出路,特别要对"老、少、边、穷"等地区任职新"知青"给予政策倾斜,只要我们把好入口,疏通出口,就能够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出更多更大贡献!(作者系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乡纳么田村大学生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