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临洮历史上编制项目最细、篇幅最大的扶贫规划之一。记者看到,《方案》全文达140页,其中包括了78页《2014—2020全县扶贫攻坚行动村级发展需求统计表》,表格将统计对象细化到每一个村,涵盖了“三农”发展的方方面面。
根据柴生芳的提议,临洮县将全县行政村按产业强弱分为144个示范村和179个潜力村,并从基础设施、富民产业、公共服务、美丽乡村、素质提升、农民收入6个方面制定了建设目标。柴生芳办公室隔壁的会议室墙上有两幅“特别”的全县地图——示范村与潜力村分布图。地图上一个个山村的位置图标,有的是牛、羊、猪、鸡,有的是中药材、蔬菜……形象地展示了全县每一个村要发展的产业,共有6大类28种。罗斌说,柴生芳曾将这两张地图称为“作战图”,把会议室称为“作战室”。
“为了改变这里的贫困面貌,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柴生芳的努力下,2014年临洮县被国家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试点县,并被确定为全省金融扶贫和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示范县之一。
把农民群众当亲人,他的帮扶让贫困村发生改变
苟家山村位于海拔3000多米的马啣山中,是临洮县北部最偏远贫困村,全村201户村民,收入靠种植小麦、马铃薯和少量的中药材。2012年,在甘肃省委启动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时任临洮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柴生芳主动将苟家山村确定为自己的联系帮扶村。
苟家山村村民苟胜利是柴生芳联系的贫困户。至今,他对柴生芳第一次走进他家的情景记忆犹新:个子不高,有些胖,衣服洗得很干净,但看上去有些旧,看不出来是县长。“我给他倒水,他不让倒,让我坐下,说说家里的困难。我还没见过这么大领导,说话有些结巴。”
苟胜利告诉柴生芳,他家里生活负担重,90岁的奶奶瘫痪在床已有10多年,因身体原因种不成地的哥哥也和他一起过。此外,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而家里的收入一年不足1万元,全靠十几亩山旱地。那一次,柴生芳跟他仔细地谈了1个多小时,临别时,柴生芳主动留下电话,一再跟他说“有事你就打电话”。苟胜利“大着胆子求县长”,没想到柴生芳一口答应了。仅仅一个月,经柴生芳介绍,他哥哥到一家建筑公司当起了保管员。
“柴县长给我家孩子发放救助金每人500元。”“柴县长又为我们家送来了两只小尾寒羊。”在苟胜利的记录家里“大事”的一个小笔记本上,两年间,有关柴生芳的记录有十多次。“在我心里,县长待我就像亲人一样。”
“其实,县长来不只到我们双联户的家,他挨家挨户地走。”记者了解到,自从联系帮扶苟家山村,柴生芳曾先后11次进村走访、指导村里产业发展,为农民脱贫出谋划策。如今,在他的引导下,全村种了1200多亩党参、黄芪等中药材,养了900多只羊,其中小尾寒羊400只,建了32座标准化养殖暖棚。去年村里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