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科技 » 设施农业 » 中国农业机械化十年跨越: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中国农业机械化十年跨越: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4-10-30  浏览次数:492

以2010年“三夏”为例,面对小麦成熟期延迟、集中、暴雨天气来袭等不利影响,我国小麦主产省投入1400多万台(套)农机具展开抢收抢种会战,抢晴天、战阴雨,开足马力、夜以继日,实现了快收快打、颗粒归仓、同步播种,创下了单日收获量超过2000万亩的新纪录,全国麦收时间比往年缩短4天。

依靠增加地、水、肥等生产要素投入,实现增产的空间越来越小,靠机械化挖潜仍是重要路径。近年在农业生产中广泛推行的机械化深松整地、播后镇压、统防统治等,增产作用显著。

机械化深耕深松作业技术,正被广大农民普遍接受,地处华北平原的河北省,下大力气推而广之。深州市仁忠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孙仁中是位种田“老把式”,2003年他家的玉米亩产是1300斤,后来几年降到1100斤。原因何在呢?拖拉机和人畜等年复一年的碾压、踩踏,加上长期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严重制约了作物的根系发育,地越种越薄。

2010年老孙的合作社买了4台深松机,当年亩产就有所恢复,第二年平均亩产达到1480斤。今年虽然遭遇大旱,但由于深松作业后的土壤保墒性能较强、浇灌及时,加之“一喷三防”等技术应用得当,合作社的玉米地亩产超过1700斤。“深松让我们旱年也增产!”老孙的烦恼彻底解除了。

在黑龙江、吉林、山东等我国东北、华北及黄淮海地区省份,深松整地都得到了大力推广。深松作业能有效改良土壤,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防涝能力,增强农作物基础生产能力,深松后的地块小麦、玉米等作物普遍可增产10%左右。在黑龙江,秋整地使用深松机作业,可以使来年玉米、大豆亩均分别增产200斤、100斤。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机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最有力的手段。”这在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得到印证。

农忙时节潮水般的返乡大军已不见了;挺起腰杆种庄稼,让劳动者活得更有尊严

农事越千年,可堪回首。

一部农业耕作史,无疑就是生产方式演进、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递进的历史,也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断作出适应性调整的历史,更是代代农人“面朝黄土背朝天”艰辛求温饱的历史。              

从“原始人类拼体力”到“人畜合力”,从石器时代、木器时代到铁器时代,传统的农具农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方式,落后的生产力水平,陪伴着传统农人度过了漫长的四季轮回。

只有农业机械化,才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湖北省大冶市谈桥村的老铁匠汪冬林,迅速“暴发”成“万元户”。他回忆说:“开头那几年,几乎一年四季炉火通红,日夜打锄头、铁锹,每年光锄头就能卖上千把。”从2005年开始,明显感到生意不好,锄头只卖出去了几十把,镰刀也只卖了10来把,农民种田大都用上了机械。

谈桥村恰恰建有一家“农耕文化馆”。富裕起来的村民发现很多传统农具正在消失,他们想为传统农耕文化留下点记忆,“汪铁匠制造”因此进了文化馆。

在不知不觉之中,中国农民告别了锄头、镰刀、扁担、耕牛,这传统的“农家四宝”。

“如果还用锄头镰刀,我这把年纪哪能种得了32亩地?”66岁的农民王能雄,与汪铁匠同属大冶市灵乡镇,他是当地散户里种植面积较大的。1981年田地承包到户后,老王家分到了5亩田,此外还帮别人家种10亩田。“那个时候年轻力壮,但要种15亩田,一家人真得拼命干啊!三伏天要割早稻种晚稻,比牛都辛苦,身上晒脱几层皮。”1996年,孩子们外出务工了,他把别人的10亩地退回去,只留了5亩责任田。

2000年开始,老王种田的欲望再次复苏。这一年他请别人用拖拉机来耕田,此后每年的春耕和秋耕,他只要给农机手打个电话,最大的难题就解决了。前年老王家的耕种面积扩大到32亩,自己买了拖拉机、收割机。他笑着对记者说:“做梦也没有想到,年纪越大,种的田越多,费的工夫却少了。”

老王还说,以前到了农忙时节,孩子们都要回家帮忙,来回折腾很不容易,还影响务工收入。现在不用了,家里外面两头省心。

那些年,苦战“三夏”、鏖战“三秋”,因为季节性劳动力短缺,大批农民工不得不潮水般涌动在返乡路上,不得不选择候鸟式的“两栖”劳作方式,现在也在不知不觉之中“退潮”了、转变了。

据农业部统计,目前我国小麦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93%,也就是说,小麦生产环节九成以上的农活是由农机代替人工完成的。在北方主要小麦产区,由于联合收获机逐步替代劳动力,做到了“人不回、田不荒、粮食安全进粮仓”。

十年前,由于种植、收获尤其是插秧环节机械化水平低,南方许多农民不愿种植水稻:“人工种水稻太辛苦,一个青壮年劳力一天只能插秧一亩半,插完还腰酸背疼直不起身。”而随着机插秧的推广,改种其他作物的农民又纷纷回归水稻。

十年前,我国玉米机收水平接近于零,生产效率低下。玉米茎秆高而坚硬,人工掰棒子脸上、手上拉血口子是家常便饭,加上天热出汗,身上沾满玉米缨子,奇痒难忍。而今天,玉米机收水平已超过一半,机械收获一亩玉米仅需五六分钟,种植玉米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超越小麦,成为对粮食增产贡献最大的作物品种。

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的机械化水平大大提升,改变了无数普通农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农民的腰杆挺起来了,不再需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而是“穿着皮鞋下田,轻松体面赚钱”。面对极端天气时,他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从容淡定。为劳动者减负,让劳动者从容,体现的是一种尊严;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可以更加从容地创业打拼,去拓展新的增收空间。

全国农民的务工收入十年快速递增,已经超过人均年收入的一半,也与农机化“黄金十年”高度契合。劳动力转移不可逆转,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不可逆转。

千里转战的“麦客”,架设起小农户与大生产的桥梁;5300万农机手代表着新型职业农民的形象风貌

随风起伏的麦浪中,再难见挥汗如雨的麦农;取而代之的,是联合收割机驾驶室里行色从容的农机手。

在农业生产十年丰收金黄色的底版上,跃动着无数“麦客”千里驰骋、神采奕奕的身影。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中坚力量,他们既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受益者,也是最主要的推动力量。

河南省固始县保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默,在跨区作业领域算得上名人。这位精明干练的巾帼领机手所带的农机手团队,从2005年的几十人发展到2008年后的上千人。每逢农忙,他们浩浩荡荡地转战南北,从湖北到河南,到河北,到内蒙古,甚至到广东、福建、海南、黑龙江等10多个省份,每年跨区作业面积都超过百万亩,每台收割机平均年收入达10万元。

对于农机手来说,农机不仅是生产工具,而且是致富工具。较早参与到跨区收割作业的“麦客”,大多赚得了一笔不菲的辛苦费,当年购机当年收回成本,有“收割机相当于印钞机”之说。即便如此,机收作业因为高效快速,仍然比雇请人工收获的成本低廉,这就是市场主导。

对于农机行业的管理者、推动者来说,要盘算的远远不是经济效益账,更要考虑如何有利于确保粮食安全,如何促进农机化健康发展,如何拓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渠道,如何提高包括农机手在内的职业农民素质,等等。

李伟国说,我国农民户均耕地只有7.6亩,在中部和东部地区,户均土地更少。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解决好机械化大生产与农户小地块之间的矛盾。“农机跨区作业为解决这个难题找到了有效途径。”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2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