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要闻 » 安徽宿州:农村改革加速度,沉睡资源被唤醒

安徽宿州:农村改革加速度,沉睡资源被唤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4-11-04  浏览次数:793
导读:宿州,安徽北大门,黄淮平原南端的传统农业大市。人口多、底子薄的传统农区如何实现后发地区的先发突破?宿州市委、市政府认为,...

宿州,安徽北大门,黄淮平原南端的传统农业大市。

人口多、底子薄的传统农区如何实现后发地区的“先发突破”?宿州市委、市政府认为,必须转变“习惯等靠要、依赖帮扶带”的弱势心态,要做足人的文章、激发人的斗志、发掘人的潜能,塑造宿州的“精气神”。

“宿州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初始阶段。思想观念的转变,精神力量的塑造,比建几座工厂、修几条道路、上几个项目来得更重要、更深刻、更长远。”宿州市委书记张曙光称,营造良好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对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影响。发展必须抓农村,在广大农村率先“动起来、干起来、快起来”,让农村经济回归正常发展环境,为农村营造一个蓬勃向上的发展空间。

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些人。然而全新理念的引领,让宿州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喜人的新景象。

农村改革加速度,沉睡资源被唤醒

10月20日,秋雨淅淅。刚钻出地皮的小麦就像一块巨形的绿薄毯子披在广阔的皖北平原。“才种上不到十天,就碰上喜雨了,老天真是给力。”埇桥区永安镇新合村种植大户朱才刚边看苗情边向记者介绍说。

3年前,老朱在村里流转了1000亩土地种粮。“秋收的玉米每亩都打到了1200斤以上。扣除投入成本,每亩地纯利在500元左右。这多亏政策好,像我刚买的玉米播种机,2万块钱总价我只掏了4000元。剩下全是国家和地方上给补齐了。”朱才刚说,现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出台鼓励粮食种植的补贴政策,种粮大户有每亩地10元的补贴,区政府对种粮大户还有每亩地100元的补助(一次性),每亩地10元钱的玉米良种补贴,以及农机补贴等。

“近几年来,国家和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市粮食面积稳中有增,生产投入进一步增加。惠农政策的落实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化肥、种子、农机等投入量,为粮食增产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宿州市农委主任张明权介绍说,该市不断出台扶持新型经营主体的各类奖补政策,涌现出一批批像朱才刚这样充满干劲的种粮大户。据农业部门预测,2014年宿州市全年粮食产量将再次创下新高,有望突破历史纪录,迈向“百亿粮仓”指日可待。

“俺村的土地确权已经完成了,再过一两个月就能拿到确权证。老百姓可以用手中的确权证抵押贷款,咱农民也有土地财产收益了,听说镇里下一步还要给流转大户颁发土地流转证书。农民种粮更有奔头儿了。”朱才刚乐呵呵地说道。原来,他所在的埇桥区是安徽省土地确权试点的20个县区之一。通过产权改革,将有助于把农民手中的土地激活,变成真金白银发展产业。依托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简称“两区”)的建设,宿州市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正在大步推进。

农村面貌大变样,生活赛过城里人

“美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如今,在宿州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慨。

走进宿州市埇桥区西二铺乡二铺村,映入眼帘的是处处天蓝、水清、地洁、村美的田园风光:5000亩集中流转土地一望无际,集观光旅游、休闲采摘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已具雏形,一栋栋皖北风情的徽式别墅整齐划一,现代化的卫生医疗服务中心、设施齐全的农家书屋和文化大院一应俱全。村口1200多平方米的健身广场上,几十种健身器材排列有序。

驱车数十里再来到群山环绕的夏刘寨村,如同走进了水墨江南。“通山水渠五里长,行人倒映水中央。”傍晚的村庄,山风袭袭,灯光烁烁,远远望去,500多个农家别墅如同坐落在山谷里的江南小城。清晨,人们在清澈的溪边挑水、洗衣、打招呼,一曲曲拉魂腔在山里久久回荡:“万亩良田闪金光,果树满山飘溢香,五畜六业人兴旺,楼房林立路通畅。”

“宿州市委、市政府把美好乡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作为‘四化同步’的着力点,作为加速‘四个宿州’建设的必由之路,坚持城乡一体发展。”宿州市市长史翔介绍说,坚持“三不三重”建设理念(不贪大求洋,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自然风貌,重经济适用,重整治提升,重可持续建设),围绕“四美三宜”建设目标(科学规划布局美、生态宜居环境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宜居、宜业、宜游),实施村庄建设等五大工程,构建领导包扶等六大保障机制,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兼容、具有皖北特色的美好乡村建设“宿州路径”。

随着环境的改善,农民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村里搞得这么漂亮,俺们房前屋后也不能瞎糟蹋。”夏刘寨村村民周领安说,村民们家家户户主动清垃圾、拆旱厕、挪草垛,乡道村路干净清爽,农家院落整洁美观。走进一些村民家中,客厅角落里套着塑料袋的垃圾桶让人眼前一亮。垃圾袋装化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正逐步被农民接受。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