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之变
——引导农业企业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单打独斗的“企业效益”向集群发力的“产业效应”嬗变
9月下旬,正值中稻收获,荆州市荆州区家庭农场主李开宝没有像往年一样在田里忙秋,而是一头扑在烘干塔建设上。“中稻收获时阴雨天多,湿度大,晾晒谷子至少要3个晴天,场地也不好找。”李开宝说,今年投资170万元建了6个烘干塔,每天能烘干100万吨稻谷,不仅能解决自家4000多亩水稻的晾晒难题,还能帮助四乡八邻。作为荆州市第一家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李开宝琢磨着再建个大米加工厂,让自家大米带着品牌进市场。
荆州市常年粮食总产约占湖北的16%,淡水产品产量是湖北的1/4,是湖北乃至全国的“米袋子”和“鱼篓子”,发展农产品加工资源优势明显。通过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千亿产业两年倍增”计划,2013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019.4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成为荆州首个千亿级产业。
“2013年,全市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由2011年的1.1∶1提升到1.8∶1,但和全省平均水平2.1∶1比仍有差距。”荆州市委农办主任、农业局局长黄君说,如果这一比值达到武汉市的3.65∶1,则农产品加工产值将再翻一番。
为了加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荆州市大力引导企业走全产业链发展之路,推进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升级。
全产业链发展,对农业、农民意味着什么?湖北峪口禽业有限公司种鸡西南事业部总经理孙成浩算了一笔账:蛋鸡生长期约500天,产蛋16~17公斤,优良种苗和技术指导可使产蛋量增加2公斤,每公斤10元,1只鸡可增收20元;购买鸡苗每只低于市场价0.2元,回收鸡蛋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1元,加上淘汰蛋鸡回收,流动蛋鸡超市可使每只蛋鸡增值25元。
流动蛋鸡超市,是峪口禽业利用雏鸡1∶80倍的产业带动效应,为养殖户建立的一个全程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峪口禽业与鸡蛋出口企业、淘汰鸡收购企业及银行合作,为农户提供从种苗、饲料、收购到信贷全产业链服务。
由于破解了“产不出”、“卖不出”和“贷不到”三大难题,流动蛋鸡超市迅速得到农户的认可。今年6至9月,流动蛋鸡超市已为荆州区30万只蛋鸡提供服务。“到2020年,峪口禽业将建成100个流动蛋鸡超市,服务1亿只鸡,成为世界最大的蛋鸡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孙成浩说。
为推进全产业链发展,荆州市委、市政府调整成立农业产业化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25个成员单位的职责;同时,围绕粮食、油脂、水产等优势产业,重点打造13条全产业链条,推动单打独斗的“企业效益”向集群发力的“产业效应”嬗变。
在打造全产业链过程中,石首市抓住“一条鱼、一枚蛋、一根笋、一棵树、一只鸡、一粒粮、一朵棉”,重点打造林木、粮食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洪湖市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德炎”模式,提高洪湖农产品品牌知名度。
“有企业,才有产业链。”湖北小胡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胡秀蓉说。作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小胡鸭”年加工麻鸭500万只,营销网络遍布湖北并进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由于原料选的是江汉平原湖区原生态养殖的土麻鸭,饲养周期长达500天,市场扩大后,基地就跟不上了。目前,公司正在整合资源,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延伸产业链。
为推动百亿斤粮食大市创建,监利县建成水稻集中育秧基地28个,可为50万亩早稻提供优质秧苗。“育秧工厂建起来了,每年育秧只用3个月,剩下的9个月干什么?”监利县委常委胥金普说,“引进湖北巨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这样有品牌、有渠道的企业,发展蔬菜种植,就能把全县几千亩育秧大棚利用起来,形成一个大的蔬菜生产联合体。”
围绕龙头企业,荆州市充分发挥园区在空间聚集、产业关联、专业协作、资源共享、服务配套等方面的优势推进全产业链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9个县级农产品加工园和湖北大明水产精深加工园,其中,监利县农产品加工园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园。
走进年加工能力达30万吨的大明水产精深加工园,第一站就是“渔家故事”展示厅。从精品鱼苗到休闲小吃“棒棒鱼”,展示厅里浓缩了他们如何从一家水产研究所发展成为集苗种、养殖、加工、技术服务及生物制剂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最近,大明水产再次“跨界”,启动了中国首家淡水鱼菜式连锁餐厅——好奇渔馆,让10万亩健康养殖基地的活鱼直接“游上”餐桌。
如今,产业链的集聚效应开始显现。2012年,襄大集团在全国首批生猪调出大县松滋市建设襄大农牧(松滋)食品工业园,打造从种猪繁育到冷链物流全程控制的肉食品产业链。“自有养殖场年产生猪80万头,只够屠宰厂‘吃半饱’,其余都是订单收购。”工业园经理刘洋波介绍,从建设示范养殖小区到种苗、饲料、防疫、技术、销售,订单农户可享受全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