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晋中市榆次、太谷、平遥等县区开始借鉴“左权经验”开发生态经济园,3年来使许许多多“四荒”、“空壳村”面貌大为改观。
小五台生态经济园位于山西榆次什贴镇山庄头小五台,占地2000余亩,园内山峦起伏,青山如黛,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各种果树满山遍野。原晋中学院教师左艳青是这片荒山荒坡的承包人。“这地方旱呀,种树不容易,现在成规模了。”左艳青说,这树成材了,一棵能顶一辆自行车,现在这山上几万棵树,不知得有多少辆自行车。
孙光堂说,随着“四荒”、“空壳村”开发主体日趋多元,煤铁老板、公司法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自然人、离岗退休职工等越来越多的主体进入生态经济园区开发领域,生态园区的建设也有了新思维。“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目的,通过资本多元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生产标准化,实现土地与资本、农业与生态、资源与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方式来保证太行山区的生态经济园区发展能够持久。”
在太谷县怡园酒庄,酒庄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种植优良品种,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企业管理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葡萄种植基地3000亩,年产高档葡萄酒1200吨,为周边村民提供了5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600多农户年户均增收1.5万元。
“空壳村”的“四荒地”,在治理开发过程中,出现了能人带农民、企业带农业、生态园带农村的发展效应。呈现出土地搞流转、户户能赚钱,农民当股东、年年能分红,农民变工人、人人能打工的三大变化。
2013年,左权县生态庄园长期雇工和季节雇工达9000人,人均增收8000元。
在晋中市部分区县,生态经济园已形成核桃种植加工、杂粮种植加工、本地特色畜种、农家休闲观光四大主导产业,开发出干果杂粮两大系列60多个单品,其中认证核桃等无公害产品18个、有机杂粮产品9个。
目前,晋中市累计吸引外来投资42亿多元,主要依托撂荒耕地、荒山荒坡、废弃厂房、移民村落,建起了650余处生态经济园,经营面积70多万亩,实现综合收入5.2亿元,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2.3万个,实现了土地与资本、农业与生态、资源与产业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绿色太行显优势——实施林业开发和绿色、有机农业可持续经营发展的战略,向生态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方向发展,目标是兴林、富民
香港俊安集团是个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财团,2000年,公司法人代表蔡丰与左权县粟城乡粟城村签订了承包“四荒”6000多亩的协议,10多年下来共栽植生态防护林5000多亩,累计使用当地劳动力近10万人次,为当地群众增加收入400余万元。“准备10年内在左权县绿化荒山荒地20万亩,给太行山披上绿纱。”蔡丰说。
以林业开发为主,最显著的效益是生态效益。据统计,左权县累计造林面积达到5.2万亩,实现了良好的生态修复,发展经济林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林,生态林起来了,生态环境变好了,经济林的发展就有了保障;经济林有了效益,经营者更有兴趣投资生态林的发展,形成了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林业生态网络体系。
“新栽生态林200亩以上,每亩补助苗款100元;建核桃园50亩以上,每株补助苗款5元,对实施特色种植、养殖项目及进行旅游开发的,县里也将视投资规模给予一定标准的补助。”左权县农业局庄园办主任霍建斌说。
“政府支持力度很大,帮着修路、打井,公司按照生态林‘盖帽’、经济林‘缠腰’、用材林‘坐底’的绿化方式,计划今后以每年1000亩的速度治理荒山荒坡。”40岁的徐彦刚毕业于山西农大,是一家绿化公司经理,承包了村里8000亩荒山和弃耕地,目前建设干果矮化核桃基地2300亩,还有1500亩栽种了用材林、绿化林。徐彦刚说,现在除了自己的收益外,每年还能为农民发放60多万元劳务费。
据林业部门测算,在左权县,如果把移民并村后遗留的9150亩荒地和33万亩宜林荒山荒坡荒滩全部发展经济林,每亩产值按2000元计算,就可增加农业总产值6.78亿元。
目前,在晋中市,各区县以发展林业为主导,不仅使原有林草地和果园得到有效管护,耕地得到合理开发,而且还大面积绿化了荒山荒坡,实现了大规模退耕还林、大面积荒山绿化,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减少了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截至目前,通过生态经济林开发,晋中市已实施退耕还林400.47万亩,干果经济林面积达到300万亩。全市的荒山荒坡都绿化以后,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孙光堂说。
“空壳村”生态突围的启示——坚持政策引导、规范流程、有序推广,做到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生态经济良性发展,仍需坚守一些重要的底线
晋中采访数日,记者感触颇多。如何盘活、用好“空壳村”的山地资源,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持续发展之路?条件相似的其他地方能否借鉴这种做法呢?恐怕应该严格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一是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持续受益。建生态经济园的落脚点是农民受益,农民不能成为局外人,严格防止以卖地拆房和非农化倾向,否则虽然来钱快,但后患无穷。农民的积极性发挥不出来,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农民的利益实现不了,同样经营主体的利益也不会长久,老板本事再大,再有钱,也经不起折腾。
二是完善政策。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给投资者吃定心丸,促进稳步发展,防止大起大落。比如林业采伐政策需完善、补助机制要加强。林业部门应把这项工作纳入植树造林等项目来管理,比如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等。再者可以把这项工作作为现代林业新增长点来培育,提升工作的定位,让经营主体看到投资愿景。因此相关产权要清晰,要有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多赢、持久发展的局面。
三是让政府主导和新型经营主体形成良性互动,同时按照市场规律和农业产业规律办事。“空壳村”的生态改造成败,取决于各方利益是否兼顾,取决于生态与经济的平衡。只有坚持长远眼光,坚持生态优先,把经济装入生态的笼子,太行山区“空壳村”的生态发展之路才能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