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要闻 » 辽宁扶贫“三变”求精准

辽宁扶贫“三变”求精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4-12-11  浏览次数:548

从扶贫资金无偿使用到开展“互助式扶贫”

11月26日,记者来到清原县湾甸子镇德胜村的一个小山坡上,村民刘强在这里利用一小块空地建了一栋养鸡棚。他家本来经济条件还可以,但这几年由于父母生病,特别是老父亲一年药费就要花掉两三万元,因病致贫。他去年养鸡赚了4万多元,都用来还账了。

今年春天时由于缺乏资金没钱购买苞米,几千只鸡眼看就要断顿,这可把他急坏了。这时他想到了湾甸子镇互助金合作社,“我用家里的林权证做抵押,不到三天就从互助社借来了1万元钱,我马上买来1万斤苞米,真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刘强告诉记者。棚里有5500只鸡,已是今年的第四茬了,行情好的话一茬就能挣3万多元。

湾甸子镇互助金合作社是清原县对扶贫资金管理的创新改革的产物。过去扶贫资金直接到户,有时买牛、羊分给贫困户,生产资金很容易变成生活资金被花掉。互助式扶贫则以乡镇为单位,连村组建扶贫互助合作社,民主管理财政投入的扶贫资金和村民按一定比例自愿交纳的自有资金组成扶贫互助金,以小额有偿贷款形式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在湾甸子镇扶贫办公室记者看到一张互助金使用情况表:2014年德胜村有财政资金60万元,村民互助金2.2万元,贫困建档立卡户124户,其中入社85户,借款的78户。这说明有78户贫困户得到了互助金的扶持。

抚顺市扶贫办主任高世海向记者介绍说:“全市有扶贫任务的35个乡镇都建立了扶贫互助社,吸纳社员2.4万户。互助资金促进贫困户年均增收1500多元,互助社正逐步成为贫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发展银行’。互助扶贫模式,初步形成了一条造血式扶贫途径。”

丹东市在全省率先实施“扶贫互助社”模式,有效解决了扶贫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争取来的有限扶贫资金由原来“撒芝麻”变为集中利用,由一次性投入为滚动发展,由一人管钱为大家理财,资金利用率、有效率实现最大化。

自2007年以来,辽宁省对扶贫资金滚动使用进行了有益尝试,开展了“互助式扶贫”试点工作。882个互助资金试点村,共吸纳入社农户9万户,其中贫困户7.1万户。不难看出,借款多为贫困农户,平均每户贫困农户借款在7000元左右,在发展项目上,发挥的作用比到户扶贫的1000多元要大得多。

辽宁省扶贫办主任李军说,“互助式扶贫”模式经过实践检验,值得推广实施。没有实行“互助式扶贫”的市县,要抓紧制定实施计划,按计划有序推进。从明年开始,争取用2~3年时间,把到户扶贫资金转到“互助式扶贫”上来。

在全省1791个贫困村中采取选派驻村工作队的方式,实施定点驻村帮扶。省(中)直定点扶贫单位要在原定县包乡中确定1个贫困村,选派驻村工作队进行定点帮扶。其余贫困村由所在市、县(市、区)选派驻村工作队进行定点帮扶,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