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要闻 » 湖北省宜都市:农业科技的富民强市之路

湖北省宜都市:农业科技的富民强市之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4-12-15  浏览次数:519

重视培育构建人才,新型职业农民成主力军

“科教兴农,人才是关键。如果不抓人才,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除了创新农技推广体制机制,培养农技推广的人才队伍,我们还要培养另一支重要的人才队伍,那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据陈红林介绍,作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首批试点县,宜都市从2013年起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围绕柑橘、茶叶等主导产业,按照“培训、认定、扶持”三位一体的方式开展培育工作,首批参加教育培训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共207人,最终认定颁证179人。

28岁的红花套镇南桥村村民廖剑波正是首批参加培训并获得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中专毕业后,廖剑波一直在外打工,2010年,他决定返乡创业,承包了258亩马干南柑橘生产基地,几年下来,他已经是柑橘管理中的行家,也是村里的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我想把柑橘园做成公园,把家庭农场做成休闲农庄,可是要怎么做,我心里没底。而职业农民的培训让我茅塞顿开,收获特别多。”廖剑波告诉记者,正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开设的课程,让他开阔了眼界,也更坚定了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信心和决心。今年11月,他还作为农民代表,跟随市领导一起,到四川的眉山等地考察柑橘种植技术,取经学习。

受益的不止是廖剑波,陆城街道宝塔湾村村民李友文,家里有60亩果园,经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改变了原有的种植方式,仅仅一项密改稀的技术就提高了柑橘的产量,以前最多是21万斤,今年则一下子到了30万斤,而他也被评为了当年的优秀职业农民。

这些新型职业农民都是村里的能人强人,针对他们的培养,宜都市探索出“锁定对象、系统培训、跟踪服务、配套扶持”的模式,尤其是在考核认定后的政策扶持上,宜都市对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政策帮扶,不仅给予他们普惠政策的享受权,还给予他们特定政策的独享权,推动他们健康快速成长。

除了重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宜都市还格外注重“乡土农技员”的培养和选育。而他们,不仅是宜都市“市、乡、村、户”四级联动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成员,更是留在乡土不走的推广力量,对此,市财政每人每年专门补助5000元。

高坝洲镇白洪溪村四组村民向发兵正是全市选拔出来的“乡土农技员”,而他也是村里的科技能人、示范大户,同时也是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乡土农技员,他负责对全村农民进行柑橘种植的技术指导,联系10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周边20~30个农户。如今,像他这样的乡土农技员在宜都市共有123名,每个村都有一个,联系科技示范户1230名,辐射农户3万余户,占全市总农户的30%以上。

而针对这些乡土农技员的考核和培养,宜都市自有一套办法。“我们将工作量设置成100分,每一分50元钱,满分的,就能拿到5000元钱,得分低的,第二年就被淘汰。而在考核的内容上也是多种多样,比如,现在正值柑橘销售期,要求乡土农技员提供销售信息,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考核的办法。”王德凤说,为了保证乡土农技员的服务质量,市里和乡镇每年都对其进行专门的培训,以此来提升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典型示范龙头引领,科技奏响富民强市之音

连日来,记者在宜都的乡村田野采访,只见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柑橘,收获的柑橘一筐筐地码放在自家的院落,蔚为壮观。“今年,我们镇的柑橘大获丰收。这正是在我们乡土农技员的技术指导下获得的。不仅如此,村里今年种植的精品柑橘,在全市的评比中,拿了第一,果形好,口感甜,你尝一尝。”高坝洲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曹光新一边兴奋地介绍,一边将柑橘递给记者品尝。

高坝洲镇宋山冲村新型职业农民李志军则告诉记者,新技术的推广和科学的管理模式,让自己的柑橘品质有了保证,早在前几个月果园里的椪柑就订购一空。现在,他成立的合作社带动30多户农民种植椪柑,让他们也尝到了致富的甜头。李志军自信地说:“今年柑橘丰年,我一点也不担心价格。我们的椪柑,卖2元钱一斤,一点问题也没有。现在做农民真的是光荣,我明年还要换辆大奔驰。”

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让宜都基层农技推广的队伍再现活力,农业科技的“最后一公里”也打通了;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认定,则让更多的新农民开始在广阔的田间乡野播撒下致富的梦想。科技兴农为宜都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也让更多的农民尝到了致富的甜头。“温州蜜柑低产低效果园更新技术集成与示范”、“清江渔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及综合利用技术”、“宜红茶清洁化加工技术集成与应用”等一批先进成熟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效提升了农业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据统计,截至目前,宜都市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到位率达到了95%以上,种植业示范户年均亩增产10%以上、节本23元以上,每亩新增效益100元左右,去年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了62%,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事实上,宜都的农业科技工作不仅放在农技推广体制机制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创新上,他们也坚持将科教项目、科研投入向骨干农业企业集中。土老憨集团是宜都市柑橘产业的龙头企业,也是国家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为了加快柑橘全产业链发展,土老憨与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在企业里建立柑橘院士工作站,进行自主科研创新,开发出许多新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如今,土老憨品牌早已走出宜都、走出湖北,成为了“荆楚味”的典型代表,集团还带动了上万农民就业,带动宜都柑橘产业走向全国。

“在科教兴农战略中,我们要求每一个主导产业,都要有一个科技龙头,典型示范、龙头引领,要用科技来助推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让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全市农业产业的发展。”罗联峰感慨道。如今,土老憨、宜红茶业、天峡鲟业和清江肉联都已经做大做强,其中,土老憨公司和天峡鲟业被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

科教兴农,硕果累累。如今的宜都市,不仅活跃着一支充满生机的农技队伍,还有一大群新型职业农民,更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宜都蜜柑”、“宜都宜红茶”等响遍全国,也为宜都市最终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贡献了力量。与此同时,科教兴农的宜都模式,也得到了湖北省农业部门的肯定,湖北省农业厅厅长戴贵洲、厅总农艺师邓干生认为,宜都市抓农业的思路方法新,特别是在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摸索了新经验。农业科技强农的“宜都模式”值得在全省借鉴和推广。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科技包括方方面面,我们要培养科技推广力量,培养具有科技素养的农民,要用科技创新来培植农业企业。未来,我们宜都还要坚持科教兴农的战略,不断完善和改进,让农业科技在县域经济的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庄光明希冀道。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