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有机对接的一次重新出发;
这是资源优势向产业和经济优势转化的一次重大提升;
这是立足全省4600万各族群众根本利益确立的民本取向……
2011年底,经过反复论证,充分立足省情,依据后发优势,云南省委省政府明确了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在近三年的时间里,通过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全省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烟叶、茶叶、花卉、咖啡、核桃、膏桐、橡胶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烟叶、鲜切花、咖啡、核桃、橡胶、野生菌产量居全国第一;茶叶产量和甘蔗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二;肉类、蔬菜、蚕桑、马铃薯等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已与东北的大农业、江浙的集约农业和京沪的都市农业一起,成为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之一。
放眼云岭大地,行走红土高原,一幅幅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多彩画卷尽收眼底。
理念之辩——
从看山愁、看水愁、看天愁、看地愁到地理优势、气候优势、物种优势、开放优势,云南辩证看待省情农情,走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云南一直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下面的一组数据颇有说服力:全省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6%,62%的农民收入直接来自农业,75%的国民收入、70%的财政收入、60%的创汇收入和80%的轻工业原料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但云南又是一个农业弱省,受困于惯性思维,全省国土面积的94%为山区、半山区的现状已经成为影响云南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拦路虎”。
“云南地处高原、土地贫瘠、工程性缺水突出,如果只看困难,一定是看山愁、看水愁、看天愁、看地愁,这也确实是云南的省情。”云南省农业厅厅长张玉明说,“但换一个思路看,云南具有特色农业发展条件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大、冬季农业发展优势突出等比较优势,只要‘变劣为优’,就能走出一条‘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展路子。”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之辩,2011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门先后组织相关专家通过对18个世界和我国的主要高原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发现云南具有纬度偏低、海拔偏高的配比组合,所拥有的天然热量处于最适宜农业发展的理想区间,在全世界高原中首屈一指,云南高原显著的立体型地理气候特征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奠定了天然基础。
云南省农业厅副厅长晏淼说:“云南工业欠发达,却留下了一片净土,最大的特点就是地处云贵高原,地质结构复杂、生态环境重要、产业结构多样。
这决定了云南不可能像有的地区一样,一个产品覆盖上千万亩,开展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靠规模化提升农业的质量和效益,但云南高原也有自己的优势。”
来到全国闻名的冬早蔬菜之乡、“南菜北运”基地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处处都可以看到成方连片种着西红柿、洋葱、菜豆等的蔬菜大棚和绿油油的马铃薯大田,该县元马镇下广村村民孙正祥在自家的西红柿大棚里对记者说,他种植的西红柿由于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势凸显。元谋全县种植冬早蔬菜14.5万亩,实现销售收入8.2亿元;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4500元,其中蔬菜收入占70%。冬早蔬菜已经成为元谋乃至云南农业的一张名片。
张玉明告诉记者,近两年,云南依托全省冬季光热水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冬季农业开发,使全省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时间、空间不断拓展,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生产格局。冬早蔬菜也已成为云南冬季农业开发的着力点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去冬今春,全省冬季农业开发面积突破2453万亩,产值达到302亿元。其中冬早蔬菜产值138亿元,其中70%外销至全国20多个省市以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也仅是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优势的一个缩影。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者们在公开场合和各种会议上多次推介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
地理优势。云南属低纬高原,地貌立体,山地、丘陵、盆地、河谷应有尽有,山多原少,坝区面积仅占全省陆地面积的6.45%,山区适农土地面积广阔,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气候优势。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7个气候类型,光热充足、雨热同季、春早冬晚,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物种优势。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材宝库”、“香料之乡”、“天然花园”的美誉,拥有全国60%的高等植物和59%的脊椎动物种类,淡水鱼类资源占全国的42.2%。
开放优势。地处边疆,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边境线长,拥有国家口岸21个,出境公路20多条,是中国内地连接南亚、东南亚三大市场和沟通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洋的结合部,是我国唯一能从陆路通过东南亚直接通达印度洋沿岸国家的省份,周边国家热带农业资源丰富,与云南省农业发展互补性较强。
认识逐步达成统一,并上升成为全省战略。2011年11月25日,中共云南省委第九次党代会明确了“立足云南实际、发挥云南优势、突出云南特色、推动云南发展”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理念,提出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打高原牌、走特色路”,坚持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产业发展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