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农业对提升农业生产层次,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浙江湖州、衢州两市和桐庐等16个县(市、区)目前正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为全国积累了经验。一个个以生态循环为理念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陆续涌现。今天的看焦点我们就透过当地一位生态农场的经营者,来感受一下现代生态农业给农人带来的新变化。
据媒体报道,张跨海的老家位于海盐县于城镇,1985年,张跨海从部队退伍,来到了当地一个从事箱包布料生意的乡镇企业从事销售工作。直到1996年后,乡镇企业开始转制,张跨海离开了自己工作了11年的企业,开始自己闯荡。
张跨海自己的公司成立后,由于经营有道,生意一直不错,但随着年纪的增长,张跨海的农村情节越来越重,经过一番考虑和准备后,他把企业全部交予儿子,自己则投身到了农业。
张跨海:我自己是农村长大的,对农村还有感情,我也有理想化,我总感觉农村现在环境也开始不好了,都也是追求效益,我总感觉这样不可取。
2013年,张跨海流转了一百多亩土地,成立了海盐县天地和家庭生态农场,开始了他的农业之路,而和别人不一样,张跨海想做的是生态循环农业,他要求农场里的水稻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这在当地虽有一些尝试,但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张跨海到处学习,请教,终于走出了自己的一条循环之路。一来到他的农场,张跨海便高兴的向记者介绍了起来。
张跨海:这里是培育青蛙的,小青蛙的时候它一定要有个地方待,现在天气冷,它们都在泥里。这个塘是用来屯水的,紧急的时候用的。这个沟里都是鱼,上面种了田。我利用沟渠、田岸来种一些杜瓜。
从张跨海的介绍中,我们看出他对自己的农场充满了热情。虽然是冬季,大部分农作物已经收获结束,但农场里依然热闹。走在农场的田埂上,不时可以听到羊叫、狗叫、鹅叫等各种牲畜的叫声。
张跨海:我承包的农场,总共的面积是106亩多点,我是用封闭围栏式管理,大量还是以种水稻,粮食为主,这些都是无公害的。
张跨海告诉记者,虽然农场里养了不少家禽,但农场还是以种植优质水稻和湖羊养殖为主。“秸秆喂羊、羊粪还田”是天地和生态农场最主要的循环模式。在羊场的仓库里,记者看到了不少秸秆和容器,据了解,容器里面放的都是打碎后的稻草秸秆。
张跨海:我农场里的羊主要吃农场里产生的秸秆,像玉米秸秆,稻草秸秆啊,这几种,周围农户的稻草,到目前已经吸收了十几吨了,”“自己田里的已经不够了么?不够的,我总共要附近百姓那收购稻草要五百亩左右,五百亩的稻草,到现在已经收了一部分,接下来还要收购一部分。
除了稻草秸秆外,周边农户废弃的菜叶、玉米棒子等都可以作为湖羊饲料。
张跨海:这个是玉米秸秆,闻上去有股香味,酒香的味道,拼在一起羊很喜欢吃。这个是芹菜,人家西芹包装好剩下来的,边料的东西,拿来给羊吃,所以你看我们用的东西没有精饲料,都是草料,都是人家废弃的,像毛豆,人家青毛豆采完后都浪费掉了,我去拿回来,打碎后给羊吃,羊很爱吃的。
羊吃秸秆,而羊粪又回到田里,变成天然的有机肥。
张跨海:去年我们种田之前,就把羊粪拉到了田里,用作肥料来用,我们就是想通过不施化肥,来保障我们产出的大米,绿色、无公害。
为了使稻田不施肥、不打农药,除了羊粪还田,张跨海还有绝招。
张跨海:我们在种水稻的过程中也是不打药水的,主要是养了一批鸭,这批鸭我们是稻鸭共生的,这个鸭在稻田里起到一个浑水,除草,吃虫,等这些作用,”?“等到稻穗出来的时候,我们把鸭子放到上面。
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张跨海在羊棚的边上,一块没用的荒地上养殖了白鹅,这些白鹅可以将农场道路上的杂草吃掉。张跨海还在一条较宽的田埂上,种上了杜瓜,既利用了空间,美化了环境,还能增加效益。在青蛙繁育场,种上了蚕豆,莴笋,沟渠里面种植慈姑。在水稻田及周边沟渠里,张跨海养了鱼,这些鱼同样可以浑水吃虫。
通过农牧结合,立体农业,天地和农场2014年总产值53.9万元。目前,农场已注册“天地和”商标,正在培育品牌。
张跨海: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后,这方面认可度还是比较有,从目前情况看,还是有这方面的势头,大家要买有机的绿色的东西,我的想法就是我们农场要通过两三年时间,以种地养地,这样一个循环模式,希望自己在三年内农场的效益要有所体现,然后寻求一种循环的,最佳配置的数量和模式。
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生产效益和生产力水平,不仅仅是张跨海的想法,更是浙江省未来努力的方向。
浙江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认为:浙江相对是资源的小省,怎么样能更爱惜资源更合理充分的利用资源,这个当中通过差异化发展道路,走做强做新做优做特,提高的是劳动生产力。
而对于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方向与规划,农业部科技司司长唐珂指出,通过浙江省的试点,为其他地区探索经验,积累教训,从而建立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唐珂:通过试点省建设要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制度设计和长效机制方面创造出一些规律性、系统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