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科技 » 设施农业 » 安徽宿州:田野里的"巨无霸"如何长成

安徽宿州:田野里的"巨无霸"如何长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5-04-07  浏览次数:530
导读:  大图 安徽省宿州市一家农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在给田里打药,预防病虫害。陈 虎摄  小图 意利达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

  大图 安徽省宿州市一家农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在给田里打药,预防病虫害。陈 虎摄

  小图 意利达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素兰(中)正在查看农户陈传刚地里的苗情,为他讲解种植技术。

  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近年来各地探索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代表。它们各有优势,但独立经营又各有局限。

  近两年,在安徽省宿州市农村冒出了不少农业产业联合体,它们是由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三大新型经营主体紧密联系组成的“大块头”。这些农业产业联合体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如何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作用?如何破解农业规模化经营中的现实问题?其健康发展还需要哪些支持?带着这些问题,《经济日报》记者近日来到宿州进行调研——

  被逼出来的“大块头”

  在宿州市埇桥区灰古镇采访时,遇到的一位农民告诉记者:“我们这儿有个‘大院’,把地交给‘大院’种,省心、产量高、收入稳定。”“大院”的全称是淮河粮食产业联合体。

  “你问我联合体是咋来的?一句话,逼出来的。”说这话的人个子瘦小,皮肤黑,眼睛特别有神。他叫李清武,是淮河粮食产业联合体创始人。

  2011年,李清武经营的淮河种业公司从蚌埠北上宿州,流转了1000亩地。别看现在提起李清武,周围农民对他竖大拇指,开始的时候,这位异乡人受到的却是一片质疑:“他能种好地?是来套项目的吧?”

  “种不种得好,咱3年后见!”李清武心气很高,可困难偏就找上门,“一下种1000亩地,种、收、管都成了问题。拿收割来说,我们急需收割机的时候,大家都需要,急得我们熬通宵也抢不完。”

  李清武碰到的问题,很多种粮大户、家庭农场都遇到过。从几十亩土地,扩大到几百、甚至上千亩的规模,这对生产资料、农机、技术的需求都上了一个台阶,仅靠个人投入成本太高,也不划算。

  当年险些绝收的结果,逼着李清武开始想办法。“规模经营要提高效率,要节约成本,靠我自己单打独斗到不了位,还是得走联合发展的路子。”李清武说。

  2012年7月,李清武创办的农业产业联合体成立了。按照他的想法,联合体由龙头企业淮河种业公司牵头,负责提供优质低价的生产资料,并且高于市场价收购家庭农场的农产品;家庭农场承担土地流转、生产耕种的任务;种植、农机等专业合作社,提供耕、种、管、收生产服务。

  联合体的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已有22家家庭农场、10家合作社加入,成员流转的土地面积已有16000多亩。由一艘船,到一个舰队,联合体的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大大提高了。

  何勇是最早一批加入联合体的家庭农场主。目前,他经营着700多亩土地。何勇说,加入联合体最直接受益的是生产成本的下降,联合体提供的种子、化肥、农机服务都比外面便宜,种一亩地的成本比一般家庭低200元左右。

  庞大的块头,让联合体在市场中增加了议价的砝码。“拿收割机来说,一天耗油150公升,联合体的收割机加一公升油可以享受8毛钱优惠,一天下来就节省120元。”李清武说。

  成本降了,粮食种得还好了。由于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劳动效率的提高,算下来,加入联合体后小麦平均亩产可以增加50公斤,玉米增加100公斤。

  “联合体”是咋联合的

  近几年,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成长很快,但各自都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在宿州市农业委员会主任张明权看来,分工合作,发挥各自所长,弥补彼此不足,以“组团”的方式更好提高经营效益,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正是三者走向联合、组建联合体的内在动因。

  “在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中,农业企业做市场、家庭农场搞生产,合作社专注服务。”张明权说。三大主体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联合体成员互相渗透的盈利模式。

  像淮河种业这样的龙头企业,一方面,通过规模采购向家庭农场供应生产资料,获取差额利润。另一方面,依靠家庭农场生产,定向获得安全可靠的原材料,通过生产总量的增加、产品质量的提高增加效益。

  对于何勇来说,他依靠联合体提供的新技术、新装备,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从龙头企业低价获取生产资料,农产品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给龙头企业,收益好。”

  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入联合体后,有了稳定的服务面积和集中连片的作业环境,经营收入更有保障。

  对于联合发展,早些年各地就在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与其相比,农业产业联合体的优势在哪里?

  宿州市农委副主任段梅英认为,从表面看,联合体的组成由千家万户,变成了家庭农场,合作对象数量减少了,但单体规模扩大了,联合体成员的地位更加平等,管理更可控,利益联结也更紧密。

  “我们和合作社、家庭农场之间彼此依赖,相互信任。有的家庭农场资金周转不开,我们可以先无偿提供生产资料,等收粮的时候再扣除费用。”李清武说,淮河种业还能以公司资产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为家庭农场解决资金之困。

  “联合体各成员之间以资金、资产、技术、品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融合形成利益联结方式。”段梅英说,各方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求发展的格局。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