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要闻 » 建协会强监控 农产品品牌保护招总比困难多

建协会强监控 农产品品牌保护招总比困难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5-04-15  来源:央广网  浏览次数:285
导读:编者按:名牌农产品的假冒问题已经屡见不鲜,从信阳毛尖到西湖龙井,从阳澄湖大闸蟹到五常大米,牌子大,假冒多,谁也说不清楚到...

编者按:名牌农产品的假冒问题已经屡见不鲜,从信阳毛尖到西湖龙井,从阳澄湖大闸蟹到五常大米,牌子大,假冒多,谁也说不清楚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造成消费者战战兢兢,真正的农户无法从中受益,造假售假的人却大发横财。

某个农产品品牌能够在市场上叫响自己的口碑不容易,往往需要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农户们的辛勤汗水。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市场上,冒牌农产品伤害的不仅是辛勤的农户,更是多年积累下的口碑和信誉。长期下去,名牌农产品必将失去信誉,泯于众人,砸了自己的牌子。

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共青团陕西省委农工部部长魏延安认为,破解农产品品牌乱象,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是通过建协会,强监控,可追溯,办法总比困难多。

魏延安:首先,农产品品牌理念要与时俱进。这些年形成的农产品品牌基本都是以地理区域为标志的,是农产品品牌化的可喜成果,解决了农产品没有品牌的问题。但也存在品牌持有主体不明确,授权使用制度缺失的问题,造成谁都可以用、谁都可以喊的品牌“公地悲剧”。必须进行转型升级,逐渐过渡到以企业为品牌持有主体的市场化品牌,这是根本性举措。

其次,要大长品牌“李逵”的志气现有的品牌农业经营主体,必须适应市场化、信息化、消费升级的要求,率先实行标准化的生产、完整的质量安全认证,建立全面的质量可追溯体系,实行创新性营销,开通电商等新型渠道,让品牌现代起来,占据市场主动。

第三,要大灭品牌“李鬼”的威风。在法治中国的新时代,品牌绝对不是无主的土地,不是谁想用就能用,也不是用了也白用。凡是从事农产品品牌营销的企业,必须为自己的经营行为负责,严格遵守相关法律与制度,诚信经营。对经营假冒伪劣的不良经营主体,必须给予严厉打击,除过一般的行政处罚之外,要按照相关法律进行打击,以提高违法成本。

第四,要赋予消费者一双“慧眼”。政府和企业要善用运用时尚的思维,讲好农产品品牌故事,梳理农产品标准,把复杂的生产规程、质量标准通俗化、简洁化,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增强品牌辨别能力。

第五,以“互联网+”实现农产品品牌根本提升。用互联网的思维,打通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减少各类中间环节,一体化经营,网络化营销,让生产过程可视化,销售过程透明化,线上线下结合,实现与消费者的无缝链接,并逐渐向个性化订制时代迈进,让假冒伪劣无处钻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