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要闻 » 贫困家庭学生努力程度两极化

贫困家庭学生努力程度两极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5-04-24  浏览次数:248
导读:  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中学生群体)课题调研组没有遗忘贫困家庭学生这个群体,尽管是在首都北京,却也不乏农村地区和贫困家庭...

  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中学生群体)课题调研组没有遗忘贫困家庭学生这个群体,尽管是在首都北京,却也不乏农村地区和贫困家庭学生的身影,课题组专门针对他们,和其他家庭北京的学生做了一定程度的交叉分析。

  总体来看,“多数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良好”。32.3%的受访学生自我感觉比较富裕,58.9%的受访学生感觉一般。家庭住房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超过半数,特别是有84.4%的受访学生表示有自己独立的房间,有16.5%的学生上学由家长开车接送。

  课题组称,值得肯定的是,尽管具备优越的生活条件,但中学生并不盲目追求物质上的享受。针对“看到班上有同学穿名牌衣物而自己却没有会怎样做”这一问题,41.1%的受访学生表示有条件就买,没有条件先不买也没关系,39.9%的受访学生表示无所谓,不放在心上。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交叉分析显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穿名牌没有意义”、“自己想办法买”和“要求家长买”意愿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

  选择“穿名牌没有意义”这一项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22.8%,富裕家庭的仅有14.5%,但在“强烈要求家长买”一项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仍比较高,有7.0%的人选择,相应的富裕家庭学生只有3.0%的人选择该项。

  贫困家庭孩子的这种两极化态度,不仅仅表现在物质条件上,对于学习和努力程度也是如此。

  调研表明,有69.9%的受访中学生表示“非常努力”和“努力”。交叉分析显示,家庭生活水平明显影响着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对成绩的满意程度,贫困家庭的孩子“非常努力”和“不努力”的比例要远高于其他家庭情况,对成绩很不满意的比例也远远高于其他家庭。

  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认为,之所以出现两极化的现象,在于中学生在面对贫困时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种是认为只有努力才能考上大学,改变命运,所以,他们比城里富裕的孩子更加努力,相应的,一些城里的孩子因为吃穿不愁,则显得目标感不那么强。

  另一种极端化的反应,则更多地要归因于“客观条件”,一个是家里经济条件确实困难,有的学生有弟弟妹妹,为了给他们机会,自己便中途辍学,开始工作;另一个和家长重视程度、见识有关,“在一些家庭,如果是女孩子,能上到初中就不错了,有的中学一毕业就工作嫁人,心思也难以放在学习上,还有的农村孩子,看到亲属出去打工赚了钱,他也希望赶快‘有钱’,于是也跟着一起出去打工,校园里的学习和评价体系,他自然不会放在心上。”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