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科技 » 农民信箱 » 这几种马铃薯病害要重点防

这几种马铃薯病害要重点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5-06-25  浏览次数:522

马铃薯早疫病

也称轮纹病,是马铃薯生产上最常见的真菌病害之一,一般可减产10%左右,发生严重的地块可减产30%以上,严重时全株枯死。近年来在我国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甘肃和山东等省份发生与危害呈上升趋势,干燥高温条件下该病发生严重,特别在干旱地区或贫瘠地块因早疫病造成的损失要高于晚疫病。

早疫病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远没有晚疫病那么密切;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不像晚疫病那么苛刻,较高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所以,凡栽培马铃薯区域,一般都有早疫病的发生与危害。通常温度15℃以上,相对湿度高于80%即开始发病,25℃以上时只需短期阴雨或重露,病害就会迅速蔓延。因此7~8月雨季温、湿度合适时易发病。在湿润和干燥交替的气候条件下,该病害发展最迅速。温度对块茎发病的影响较大,贮藏在4~7℃条件下,早疫病扩展缓慢,而13~16℃最适合于块茎早疫病的发展。

防治策略是在利用抗病品种和加强农业措施的基础上,后期以化学防控为主导。

应选用抗病品种,同时加强栽培管理。收获后清除田块的病残体,以减少下一年的初侵染源。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轮作倒茬,重病地最好与豆科、禾本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选择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田块,增施有机肥,以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能力。加强栽培管理,花期后适量增加氮肥,延缓叶片衰老,从而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化学药剂防治上,一般在马铃薯盛花期后,田间下部叶片早疫病的病斑率达到5%时,进行早疫病的初次用药,以后每隔7~10天喷施一次,直至收获。目前,防控早疫病有效化学药剂包括嘧菌酯、代森锰锌、苯醚甲环唑和烯肟菌胺·戊唑醇等,其中嘧菌酯防控效果最好。为了使药液能均匀喷施到叶片的正反两面,喷药时需不断改变喷头朝向,以保证施药效果。在块茎发生早疫病较严重的地方,马铃薯收获后,用代森锰锌药液喷施于块茎,可有效防止贮藏期块茎腐烂。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朱杰华)

马铃薯黑痣病

典型的土传和种传病害,病原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近年来,许多马铃薯主产区由于无法实现轮作倒茬而致使该病害的发生与危害日益严重,已严重影响了薯块的外观和商品价值。一般田块黑痣病发病株率在5%~10%,但发病严重的地块可达到70%~80%。

分布广泛,在我国各马铃薯主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如东北、河北及内蒙古等地区发生普遍,发病率较高。其防治措施如下:农业措施

轮作由于菌核能长期在土壤中越冬存活,可与小麦、玉米、大豆、多年生牧草等作物倒茬来降低土壤中的病菌数量,实行三年以上轮作制,避免重茬。

田间管理应选择地势平坦,易排涝的地块,以降低土壤湿度。适时晚播和浅播,土温达到7~8℃时适宜大面积种植,促进早出苗,减少幼芽在土壤中的时间,从而减少病菌的侵染。一旦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在远离种植地块处深埋,病穴内可撒入生石灰消毒。

种薯挑选选择无病、表面光滑、大小一致的种薯。化学防治

种薯处理为防种薯带病和土壤传染,播种薯块用甲基立枯磷、噻呋酰胺或咯菌腈等药剂稀释后拌种。井冈霉素也可防治黑痣病,播前用种块重量的0.3%均匀处理块茎能取得好的防效。若切块,切块面应沾上灶灰播种或采用苗盛(福美双与戊菌隆混剂)拌种。

垄沟喷施种薯播种后覆土前,用嘧菌酯药液喷施到薯块和土壤中,公顷用量450~750mL,然后覆土。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朱杰华)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