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疮痂病
感病马铃薯表皮有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疮疤,故称为疮痂病。疮痂病发生后,病斑虽然仅限于皮层,但病薯不耐贮藏,外观难看。感病后对马铃薯的品质影响很大,造成商品价值下降,一般可减产10%~30%,部分地块甚至减产40%以上。
造成疮痂病传播的原因,一是选用的种薯未经浸种消毒杀菌就播了种;二是未能避开曾经发过疮痂病的马铃薯、萝卜、胡萝卜、甜菜等作物重复种植;三是薯块膨大期遇上高温干旱天气。根据疮痂病的发生途径和发病规律,总结各地经验,可采用综合防治的方法加以预防。
首先,选用抗病品种。从生产实践情况来看,抗病性较好的品种有豫薯1号、鲁引1号、榆薯1号、春薯1号、泰山1号、白丰、五里白等品种,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选择。
其次,实行轮作换茬。一是对于曾经发生疮痂病的大田,要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二是改善种植大田的水系设施,确保结薯期能够及时灌溉,保持田间湿润管理;三是选择偏酸性的土壤种植。
第三,施用有机肥料。对土壤残留病菌的大田,要坚持施用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料,可以较好地抑制土传病菌。
第四,进行药剂防治。一可用0.2%福尔马林(甲醛)溶液,将洗净的马铃薯浸种2小时,或用0.1%对苯二酚(化学纯)水溶液浸种30分钟,然后取出晾干播种;二可在病田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进行土壤消毒,每亩用药1.2~2斤;三可在发病初期用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施,每隔7~10天一次,共喷2~3次。
(湖北省孝感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余宏章)
马铃薯晚疫病曾造成爱尔兰大饥荒
早在17世纪,土豆已经成为爱尔兰岛的首选农作物。到1845年前,爱尔兰150多万农业工人没有其他收入养家糊口,300多万小耕种者主要靠土豆维持生计。
1844年,一种导致晚疫病的卵菌扩散到欧洲,蔓延速度很快,1845年夏登陆爱尔兰岛,首次大暴发,使得爱尔兰全岛土豆减产1/3,第二年即1846年,再次大流行,产量几近无收,减产3/4,1848年又一次大发生,程度轻一点,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长达七年之久。
这场史无前例的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了20%到25%,其中约100万人饿死和病死,约100万人因灾荒而移居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