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要闻 » 专家:农机补贴制度存滞后性 政策调整需要时间

专家:农机补贴制度存滞后性 政策调整需要时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5-07-17  来源:央广网  浏览次数:190
导读:现代农业的一大特征就是机械化,特别是土地集中之后,农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国家的农机补贴一定程度上为农民解决了资金的压力,...

现代农业的一大特征就是机械化,特别是土地集中之后,农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国家的农机补贴一定程度上为农民解决了资金的压力,但是时代在发展,农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型化和多样化,在没有农机补贴的情况下,让这些种粮大户感觉压力很大。除此之外,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还在前面等着这些种粮大户,他们能迈过去这道坎吗?三农专家,中国社科院宏观室主任党国英认为,这充分说明我国的农业机械,在补贴等制度方面的制定上,有一定的滞后性。假以时日,他认为,今后,在这方面会有一定的改善。

党国英:进口大型农业机械的情况,在我国相对的比例应该还是比较小的,我国农民的经营规模不大,所以很多农民基本上使用的都是国内的农业机械。政策一般会考虑到主流的情况,我估计问题可能是在这,但我相信以后会在这个方面有变化,甚至在国际贸易谈判当中别人都会提出这个问题,只要是购买农业机械,不能有歧视性的政策,国内生产、国外生产分成两个政策,其实现在国内也有合资的,这样一来的跟进口的情形就有一点类似。我觉得政策调整就需要一个时间。

党国英认为,大型机械价格高,农机补贴相对于购买价格,有点杯水车薪,真正对种植户的补助,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方式。

党国英:地方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可以有一定的自主性、灵活性,如果确实是本人使用,而不是拿到机械后做其他的处理,不妨根据机械的效能采取一些灵活的办法,给他补贴,或者根据他买机械的效能,采取一些其他的方式补助。但这里有一个很麻烦的问题,我国现在提倡的是适度规模经营,一般来讲是当地现有平均规模的8-15倍,这样一来所需要的农业机械效能不会像我刚才说的那么高,三千亩的规模,肯定是在提倡的适度规模经营的范围之外,一般的农民达不到这样一个规模,所以这是一个比较个别的情况。我觉得这个事情需要因地制宜,对补贴的政策也可以灵活地制定,现在这个问题不具有普遍性。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