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
猪胃溃疡是指猪胃食管黏膜出现角化、糜烂和坏死,或自体消化形成圆形溃疡面,甚至胃穿孔。该病多见于50公斤以上生长迅速的猪。
症状病猪表现为厌食、腹部不适、肠道运动异常,导致便秘或腹泻、胃出血及黑粪症等。初期胃轻微出血,表现消化不良,往往不易察觉。当胃穿孔后,伴发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时可迅速死亡。
隐性无明显症状,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几乎不受影响,在屠宰后才被发现。
慢性食欲降低或不食,病猪体表和可视黏膜明显苍白,时有吐血或呕吐时带血,弓背或伏卧,因虚弱而喜躺卧,渐进性消瘦。开始时便秘,后变为煤焦油样粪便,潜血检查呈阳性。病情有时恶化、有时缓解,引起消化障碍和腹痛。少数病例有慢性腹膜炎症状,病程7~30天。
急性该病急性发作时,由于溃疡部大出血,病猪可突然死亡;也有的病猪在强烈运动、相互厮咬、分娩前后突然吐血,排煤焦油样血便,体温下降,呼吸急促,腹痛不安,体表和黏膜苍白,体质虚弱,终因虚脱而死亡。当病猪因胃穿孔引起腹膜炎时,一般在症状出现后1~2天死亡。
诊断该病生前诊断较困难,特别是早期确诊更难。具有诊断意义的症状是:粪便变黑,皮肤和黏膜明显苍白。唯一的方法是取可疑粪便做潜血检查,但应与出血性肠炎综合症、急性猪痢疾加以区别。
预防针对发病原因应采取相应措施:避免饲料粉碎得太细,饲料颗粒度宜在500微米以上;减少日粮中玉米含量,少喂粉料;饲料中加入草粉或燕麦壳等使日粮中粗纤维量达到7%;保证饲料中维生素E、维生素B1及硒的含量;用铜作促生长剂时,饲料中应加碳酸锌作抗铜致溃疡添加剂;用聚丙烯酸钠混饲,浓度为0.1%~0.2%,以改变饲料的物理状态,使之在胃内停留时间正常;减少频繁的转群、运输、驱赶,防止猪相互厮咬;保持猪舍冬暖夏凉,加强通风,保证饲养密度适宜,猪舍要留有足够的空间便于猪的自由活动。
流感
猪流行性感冒是猪的一种急性呼吸器官传染病,季节交替时多发。临床特征为突然发病,并迅速蔓延全群,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其病原体为猪流行性感冒病毒。猪流感病毒H1N1是甲型流感病毒属成员,除感染猪外,也能使人发病。
流感病毒存在于病猪和带毒猪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对热和日光的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能迅速将其杀死。可依据流行情况和临床症状作出初步诊断,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对猪流感病毒均有易感性。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病毒存在于呼吸道黏膜,随分泌物排出后,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侵入易感猪体内,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迅速繁殖,很快致病,又向外排出病毒,以至于迅速传播,往往在2~3天内波及全群。康复猪和隐性感染猪,可带毒相当长的时间,是猪流感病毒的主要寄存宿主,往往也是以后发生猪流感的传染源。一般发病率高,病死率却很低。但如果继发巴氏杆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则使病情加重。
本病潜伏期为2~7天。病猪突然发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不食,常挤卧一起,不愿活动,呼吸困难,咳嗽,从眼、鼻流出粘液性分泌物。如果在发病期管理不当,则可并发支气管肺炎、胸膜炎等,从而增加病死率。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的区别在于,前者体温稍高,呈散发性,病程短,发病不如流感急,其他症状无多大差别。病变主要在呼吸器官,鼻、喉、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充血,表面有很多泡沫状粘液,有时混有血液。肺部病变轻重不一,有的只有边缘部分有轻度炎症,严重时,病变部位呈紫红色。
蛔虫病
秋季是猪蛔虫病高发季节,因此各养殖场应严加防范。
病因猪蛔虫病是由寄生在猪小肠中的蛔虫引起的一种猪常见性寄生虫病,发生此病的原因大多是饮水和饲料不干净。
症状猪蛔虫病的症状成猪表现不明显,主要是小猪,患病的小猪表现为消瘦、贫血、被毛粗糙、生长缓慢。严重时可引起猪胆道、肠道阻塞或破裂,死亡。
预防保持猪舍环境卫生,经常用2%~3%火碱水消毒栏圈及其用具;保持饮水卫生,定期检查水质,保证生猪饮水安全;不喂变质、过夜饲料。
治疗患猪每公斤体重每次可用敌百虫100毫克内服,每天1次,连用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