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和实现路径是各地都非常关注并着重探索的重要环节,也是你们调研的重点,从你们的实地调查结果看,发展现代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主要有哪些模式和实现路径?
嘉宾:我们通过调研,概括总结出目前主要的规模经营实现路径。第一种是龙头企业带动型,这种模式适用于种植业和养殖业,适合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好的地区推广。第二种是政府推动型,这种模式适合在经济发达地区采用。第三种是种养大户或农场经营型,适合于在那些农户分散经营、比较效益低,且能通过规模化和现代农业技术、设施的使用大大拓展经营效益空间的地区。第四种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动型。第五种是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型,适宜于那些有较高抗风险能力的企业牵头、当地农户有较好的养殖传统和规模的地区推广。第六种形式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当地实际的规模经营实现路径。
主持人:你们调查了东部、中部、西部很多规模经营的实例,根据你们掌握的情况,各地在发展规模经营过程中都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嘉宾:调研中还是发现不少问题。例如一些地方在推进土地流转的工作中,对于一些创新做法不敢支持不敢实验,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即使明知当地耕地无人耕种或低效率耕种也不愿支持土地流转;一些地方的村集体在面对承包权流转时常常以统一规划、维护集体经济利益等借口解除流转合同或强行干预土地流转;一些地方的制度和体制仍然停留在过去,对于新形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知之不多,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等。
在当前农业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要充分认识规模经营的重要性,要有像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进行的第一次农村经营体制变革那样的勇气和魄力,敢于创新、勇于变革、勤于实践、善于总结。
另外试点很重要。要通过试验、示范,总结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通过试点,可以在不同地区、不同的规模经营模式、路径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分析存在问题,归纳共性,为其他地方探索出适合的模式提供思路和方案,这是一种有效率的方法。建议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将适度规模经营作为试点的重要内容,将适度规模经营作为示范区考核的指标之一。
主持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大量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规模经营能人,如何培养这样一支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队伍?
嘉宾:这方面我们要加强努力,花大力气踏实去做。应着重培养大量懂技术、有市场头脑、有较高文化素质的青壮年农民。培养新型农民的话题各方面说得很多,但是实际成效不佳。日本五十年代就出台了扶持政策培养职业农民,我们现在才刚刚起步。国家应该加大投入,拿出专项资金来做这项工作。
培养职业农民,要建立必要的认证制度和职业体系,只要农民达到一定的标准国家就要给予扶持,农民掌握的农业技术越多越熟练,达到的技术等级越高,扶持力度也要随之加大。这种扶持应该成为一种常态,一个明确的制度,用制度来引导广大农村青壮年,使他们安心、专心搞农业,使他们觉得搞农业有出息、有奔头。
主持人:你对于进一步改革、创新农业规模经营相关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现代化有什么建议?
嘉宾:这几个方面还需要加强。一是要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现在对适度规模经营的金融支持力度很不够,相关金融制度滞后。譬如通过租赁等方式搞规模农业,农民一方面要承担地租支出,另一方面又要承担农业生产投入和自然、市场双重风险。再如农民要发展规模经营,土地却不能抵押,贷不到资金。我们不能将风险都丢给农民,现在很多政府该做的事情没有做或者没有做到位。这方面需要大力度的改革,需要出台新的金融支持政策。
二要扎实推进土地流转。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只要不是从事非农产业开发,只要还是搞农业就要进一步放开土地流转。
三是中央应将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设立专项资金,整合既有涉农资金,着力对规模经营主体进行大力奖补。
四是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政府要拿出建高铁的劲头来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铁建成了,虽然经济效益不高,但是社会效益却很高,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粮食安天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有决心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